2011年7月刊——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光伏行业如何度过转折期?
虽然光伏行业的效率、成本控制都在进步,但能承受2010年数次补贴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仍然是多晶硅环节,但进入2011年,意大利市场举棋不定,德国也加速削减补贴,导致安装商纷纷处于观望状态,甚至出现了大规模退货的现象,安装商要求降价,最高幅度据说达30%,当时有多家质疑本刊报道,但现在多晶组件价格已有当初的1.6美元/瓦将至目前的1.2美元/瓦。政策调控于2月份追上了成本下降速度,并令人失望的不断领先,从6月的Inter Solar来看,此次市场“硬着陆”在所难免。当然,这个时候英国宣布削减光伏补贴已经无法再次打击光伏厂商的神经了。
攥出水的利润
施正荣曾说2010年最赚钱的就是拉棒和切片环节,这恰恰是尚德产业链中薄弱的一环,也是尚德毛利率一直不高的原因。LDK前不久发布了2011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一季度营收7.66亿美元,净利润1.35亿美元,高达17%。目前多晶硅片15元/片,组件约合8元钱/瓦,以每片3.5瓦计算,仅拉棒切片环节,尚德损失的利润就高达7%-9%。
彭小峰宣布LDK将在2011年将硅片成本降低15-21%
这只是对于成本还有多少压榨空间的简单计算,虽然在数月间,市场已经从组件影响到了上游多晶硅环节,但据消息称,多晶硅厂家在49美元以下宁可停产也不愿意继续降价了,而且这也差不多是国内一些多晶硅厂的成本。所以再想寄望于多晶硅原料方面,显然不怎么现实。
虽然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理性的政策支持和不断降低最终摆脱政治依赖的光伏成本,但短期内唯一可行的就是将这条已经没什么水分的毛巾再用力拧几下。除了常规的成本降低方案,业主、安装商和各环节生产商也应该理性认识到如何谋求合理的利润而非暴利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英利首席战略官王亦逾给英利的期望是“不贪婪”,但如何协同整个行业一起不贪婪并且保持安装热情是个不小的难题。
由于多晶硅价格受上游影响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一季度许多厂商以库存的多晶硅消化了这些成本,进入二季度后,多晶硅价格趋于稳定,所以第二季度各厂商毛利率有望小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