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政策解读 | 明确路径 改革创新 零碳园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零碳园区的建设条件、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组织方式等一系列内容。《通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指明方向。
一、标准为基,指明零碳园区建设路径
此前,部分地区和行业部门等已进行了一些零碳园区建设有益探索,但从总体上看,仍缺乏统一规范、得到各方广泛认可的零碳园区建设标准。《通知》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空白,对零碳园区的建设提出了统一、清晰的技术指导。
从指标体系看,《通知》明确了包括1项核心指标和5项引导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并匹配了详细的指标解释和碳排放核算方法。其中,单位能耗碳排放(园区范围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产生的碳排放量)被确定为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指标。这一指标充分体现了零碳园区的核心要义,即在保持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产能力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近零乃至净零碳排放的目标。这一指标被分为两类,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20万吨至100万吨标准煤区间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2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3吨/吨标准煤。据测算,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大致在2.1吨/吨标准煤左右。这意味着零碳园区建成后,其单位能耗碳排放要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体现了对零碳园区“近零排放”关键指标的高标准、严要求。在核心指标外,《通知》还提出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从能源结构、循环经济、节能节水等方面对零碳园区建设提出了要求,推动园区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从重点任务看,《通知》提出了8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推动园区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布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探索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转移。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促进能源、土地、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加强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推动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绿色低碳改造。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打造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场景。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强化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支持政府、园区、园区企业、电网企业、能源综合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
从建设主体看,《通知》明确了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主体应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或是近期新建的、由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批复的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同时,考虑到零碳园区建设要求严、难度高,建设范围可以是园区整体,也可以是“园中园”。但需注意的是,“园中园”应有明确的四至边界,且建设和管理由所在园区管理机构或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
二、创新为要,以零碳园区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热情,在科技、制度、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催生出一系列创新成果。首先,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零碳园区的建设过程涉及可再生能源、储能、微电网、氢能利用、需求侧管理、建筑交通低碳化等一系列领域的科技创新,零碳园区的建设将为这些技术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激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加速技术迭代和产业化进程。此外,零碳园区也将带动关键设备、核心部件及控制软件的自主研发,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整体自主可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其次,要大胆做好制度创新。《通知》中明确要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供模式,这意味着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探索电力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通知》与近期印发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一起,为探索绿色电力直接供应用户的新型模式提供了政策指引,不仅可以有效激活市场活力,还能为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政策依据,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三,要激发商业创新活力。零碳园区不仅能实现极低的单位能耗碳排放,还能够为园区企业提供价格有优势、绿色竞争力强的能源要素。这一过程涉及能源、建筑、制造、金融、运营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深度融合,也必将催生一批具备综合竞争力的综合能源服务商。其不仅需要提供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还能够通过创新的金融模式、运维模式以及能源服务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低碳领域,形成投资规模效应,推动商业模式的深层次变革。
三、落实为本,确保零碳园区建设走深走实
零碳园区建设标准高、任务重、链条长,唯有扎实推动、狠抓落实,才能真正将政策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效。在这一过程中,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尤为关键。
一是摸清底数,梯次建设。国家零碳园区建设标准高、要求严,各地区、各园区要推进好这项工作,必须以清晰的家底为前提。各地区应组织对园区的能耗结构、碳排放水平、技术基础、项目储备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科学划分优先建设和后续跟进园区,分类施策、分步推进。对于基础条件较好、具备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园区,可优先进行推荐,力争率先取得突破,其在技术、商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也将为后续更多园区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借鉴。
二是大胆谋划,细致论证。零碳园区创新性强、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必须立足长远、科学谋划。《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书大纲,各地区需要综合考虑能源禀赋、产业基础、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减碳潜力、经济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认真编制相关建设方案,明确建设路径和技术路线,特别注重对可再生能源接入、负荷管理、能耗及碳排放情况等方面的系统论证,确保各类工程项目具备扎实基础和可操作性,为零碳园区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切实保障。
三是着力改革,加强保障。零碳园区建设需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支持、要素配置等方面综合发力,客观上要求政府、园区、企业等主体共同努力。《通知》中明确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等部门在零碳园区建设工作中的相关职责,为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各地方部门也需要通力协作,切实承担起统筹谋划、组织实施和评估总结等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任务分工,加强对建设全过程的跟踪指导,确保各项任务按期推进、落地见效。
建设零碳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双碳”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对于丰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消纳渠道、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激发制度和科技创新活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潘小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英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
活动推荐
当前,能源产业生态正经历从“供给侧资源主导”向“需求侧价值创造”的范式跃迁。现代能源服务业通过构建“用户需求-能效服务-价值共享”的新型商业闭环,催生出涵盖规划咨询、系统集成、智慧运维的全周期解决方案。为把握产业变革机遇,北极星电力网拟于2025年8月7-8日在上海举办2025第七届综合能源服务与零碳园区建设大会。
本届大会将聚焦三大核心维度:1)政策演进与市场机制创新路径;2)多能互补系统与虚拟电厂等前沿技术实践;3)园区级、城市级智慧能源系统示范案例。通过“战略前瞻-模式解构-技术验证”三位一体的研讨框架,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加速零碳能源服务生态体系构建,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大会主题、时间及地点
大会主题:共建零碳生态&共享绿色能源
时间:2025年8月7-8日
地点:上海
二、大会议题
热点话题一:“双碳”战略下的综合能源服务与零碳园区发展
1.“双碳”目标驱动的综合能源服务趋势与“十五五”规划路
2.零碳工业园区顶层设计与实施策略
3.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服务协同创新
4.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与园区级应用
5.零碳园区冷热电三联供与能源梯级利用实践
热点话题二:综合能源服务与虚拟电厂商业模式创新
1.虚拟电厂技术架构与聚合商商业模式
2.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中的虚拟电厂实践
3.现货市场与绿电交易下的虚拟电厂价值挖掘
4.数字化平台赋能虚拟电厂实时优化运营
5.虚拟电厂与综合能源服务收益叠加模式
热点话题三:零碳园区开发与综合能源服务落地实践
1.零碳园区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解决方案
2.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多能互补技术集成
3.城市商业综合体综合能源服务解决方案与商业模式创新
4.零碳园区落地实践案例分享
5.零碳园区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模式
热点话题四:综合能源服务新兴技术前沿与生态构建
1.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与综合能源系统耦合
2.储能技术迭代对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影响
3.AI赋能绿色电力交易,驱动行业高效发展
4.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综合能源服务的双重收益机制
5.能源金融创新:助力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的新模式
三、报名及费用
(1)收费标准:2200元/人(含会议费、资料费、自助午餐费),住宿费及交通费自理。
(3)报名联系
参会/其他合作咨询: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获取报名表等,加微信请备注“综能大会”
孟老师 13366708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