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格局存在变数。华能集团早在2004年就开始布局核电。2006年12月,华能、中核建、清华大学出资成立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该项目意义非凡,不仅是列入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还是全球首台开工建设的具有“四代特征”的核电机组。更重要的是石岛湾项目使得以火电为主的华能集团首次成为核电项目业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华能已成为第四家拥有“核电牌照”的公司。此外,由于拥有厂址资源,海南昌江项目二期两台机组或将由华能控股投资建设及运营。我们认为,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能源行业的兼并重组浪潮,未来核电“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二、“风光”迸发勃勃商机
2006至2016年间,我国风电行业以年复合52.14%的速度迅速成长。2010年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此后,我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与其他国家逐渐拉开差距。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2016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已达到168.73GW,占全球比重高达34.48%。
(一)海上风电分享投资盛宴
1、海上风电优势凸显
风能资源丰富、密度高。据世界风能协会(GWEC)统计,我国5-50米深海区域的风电开发量约为500GW,而且资源密度较大。台湾海峡是中国近海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从福建往北,近海风能资源逐渐减小,渤海湾的风能又有所增加。
邻近负荷中心。我国陆上风能资源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当地电能消纳能力及电力外送通道有限,弃风限电问题严重。而海上风场建设在沿海一百公里处,靠近我国用电负荷中心东部沿海地区,且电网建设基础好,无消纳问题困扰。
不占用土地资源。陆上风电占用土地较多。2005年发改委提出风电场单位面积装机需达5MW/km2,但实际执行时多数风场单位面积装机仅为2-4MW/km2。与之相比,海上风电不占用耕地资源和城市居住空间,十分适宜在我国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
运行稳定。由于不存在障碍物等原因,海上风电机组在风速和风向上相对稳定,风切变(垂直方向风速变化)明显小于陆风,风机运行更稳定。
单体容量大。2016年,我国陆上风电机组容量以1.5MW与2MW为主,合计占比82.6%;海上风电则以4MW机组为主,2.5MW以上占比达80.8%。。
利用率高。一般而言,海上风电年利用小时数高出陆上风电25%以上。其中,陆上风电年利用小时数约2000小时;海上风电视地区资源不同有所差别,例如江苏地区为2500-2700小时,福建地区可达3500-4000小时。
2、以史为鉴:陆上风电发展有规律可循
我国风电行业迅速成长。2006至2016年间,我国风电行业以年复合52.14%的速度迅速成长。2010年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2016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已达到168.73GW,占全球比重高达34.48%。
陆上风电发展有规律可循。中国风电发展始于1986年,由于国内技术不成熟、依赖进口等因素,行业长时间发展缓慢。2005年后,国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吸引企业投资风电,推动了技术创新、成本优化,项目盈利能力提升,行业迎来了井喷式增长。由于造价下移,补贴政策相继退坡,随后引发“抢装风潮”,导致弃风率显著上升。国家开始政策调控产能规模,这标着风电行业步入平稳增长阶段。下面,我们将几个关键环节做逐一梳理。
政策扶持推动技术创新、成本优化。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颁布,大大鼓舞了国内企业进驻风电领域的信心。资金涌入推动技术创新,加之国家对于“风电设备国产化率需达70%以上”的要求,中国风电整机价格中枢一路下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机组价格有望降至约3000元/千瓦。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