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环境修复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
②政策利好不断,土壤修复行业开启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土壤修复方面的政策以及相关标准、法规等,填补了土壤修复行业的空白。由于工业场地是最先引起重视的污染场地,关于工业场地再开发的相关政策是相对早期的相关土壤治理政策。随着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国家对于环保问题日益重视,相继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对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的治理。紧随其后的便是 2016 年 5 月的“土十条”正式出台,成为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行动纲领,开启了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新篇章。 2016 年 12 月环保部颁布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在“土十条”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明确土壤污染治理各方责任,规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行终身责任制等。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扩大环境修复市场,规范环境修复行业,提升环境修复行业技术水平。
③环境治理资金增长,土壤修复市场空间较大
2000 年至 2015 年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金额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5.49%, 2015 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资金额达到 8,806.30 亿元。此外,根据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16-2020 年中国土壤修复技术与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估计, 2016-2020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空间保守估计约 849 亿元,且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是未来“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的主要市场。
④技术起步较晚,发展前景较大
相较于欧美 40 年的发展,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仍属新兴行业,尚未有很好的基础积累和技术储备。目前,我国已成功完成了多个土壤修复工作如
北京焦化厂、苏州机械仪表电镀厂、北京化工三厂、红狮涂料厂、沈阳冶炼厂、唐山焦化厂、重庆天原化工厂、杭州红星化工厂、江苏的农药厂等,上述案例为我国土壤修复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据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中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公开招投标项目的统计调查发现, 2008-2016 年,我国 177 个土壤修复项目中,土壤修复以污染介质治理技术为主,占比 68%;污染途径阻断技术占比 32%。在污染介质治理技术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成为主要技术,分别占比 32%和 27%;物理、化学单一类技术应用占比相对较小,分别为 2%和 7%。从具体修复技术种类来看,填埋/阻控、固化/稳定化成为土壤修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而水泥窑协同处置、氧化还原、微生物、植物修复与农业生态修复技术也是主要应用的技术。相比之下,抽提处理、土壤淋洗、化学改良、热解析、气相抽提与高温焚烧技术市场应用占比较低。按照处置场所分类来看,根据污染土地或污染类型的不同,我国土壤修复项目采用的处置场所比例也有不同。在上述统计的项目中,污染耕地修复、矿山修复、盐碱地修复以原位修复为主,原位修复技术应用比例分别为 88.24%、 78.95%和100.00%;污染场地修复仍以异位修复为主, 原位修复技术应用比例仅为 32.67%。总体上看,仍以异位修复为主,占比约为 60.95%,但其相对较高的成本、能耗以及清挖、转运、处置中产生二次污染风险,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8-2016 年土壤修复项目原位与异位技术应用情况资料

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从环境修复技术上看,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使用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是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少,尤其是污染场地中, 原位修复技术大都仍处于试验和试点示范阶段。土壤修复技术中,填埋/阻控、固化/稳定化、矿山生态恢复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而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多相抽提技术、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制度控制与工程控制技术等均尚未在土壤修复中应用,或仅有中试工程。从环境修复设备上看,我国环境修复设备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环境修复设备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环境修复设备虽然在模块化、便携性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 但是在修复效果及修复成本等方面逐渐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以发行人为例,发行人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项目经验,开发出一系列适应我国土壤修复需求的修复设备及配套工艺流程,强化了发行人的设备优势。整体而言,我国环境修复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从事环境修复的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设计制造环境修复设备,环境修复设备产业链中尚未出现专业化生产、销售设备的企业。而发达国家经过了 30 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环境修复产业链逐渐成熟。以热解吸修复设备为例,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热解吸的专业化生产、销售、设备租赁、工程实施、设备运营等一系列成熟的产业链。
部分国外热解吸相关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