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新能源投资策略分析
为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各省都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使得新能源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为紧抓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各大能源央企均积极抢占各地风电和光伏开发资源,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尽管我国新能源发展空间非常大,但对各地潜在开发资源的争抢日益激烈,能源央企面对的挑战增多,主要来源于地方能源政策。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作者:郭天超)
能源央企在各地提前储备的项目,并不一定都能进入当地拟实施的项目名录。各地方政府为有序推进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保障性消纳项目制定竞争性配置方案,每年进行一次竞争性配置即项目优选评比,在储能配置、经济社会贡献等方面得分高的项目可进入当年的实施名单,对市场化并网项目,则提出了多种推进路径。
面对新的行业形势,各能源央企有必要尽快研究各地新能源项目实施推进政策和未来趋势,制定相应的应对办法,提升竞争能力,以加快对新能源项目的获取和实施推进。
西北五省及内蒙古是新能源大省,同时由于沙漠、戈壁、荒漠风电光伏基地的推进,西北五省及内蒙古新能源资源成为各能源央企争抢的重点区域。为使研究更加聚焦和具体,提高内容措施的指导性,本研究将主要针对西北五省和内蒙古的新能源项目实施推进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西北五省及内蒙古新能源项目推进政策分析
西北地区风电光伏资源量非常大,将是我国新能源电力增长的主要地区。但由于风电光伏波动性大,调节能力的建设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与其他调节性电源一体化发展。同时,风电光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优质资源,已被西北各地政府作为带动当地经济的重要引擎,把资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绑定,形成了通过风电光伏资源换产业投资的政策特征。
风电光伏项目需与储能一体化建设
风电光伏项目配置储能已成硬性规定。西北各省(区)均通过制度文件或竞争性配置方案,明确新建项目储能配置比例不低于10%、连续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新能源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购买共享储能,达到这一要求。
长时储能的政策推进力度也正逐步加大。目前风电光伏项目配置的储能主要是以电化学储能为主。由于电化学储能一般储能时长仅有2-4小时,无法解决以天或月为周期的调峰问题,未来,长时储能技术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太阳能丰富地区开始加强对光热发电技术的推进。内蒙古提出到2030年,光热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青海光热电站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以上。甘肃省提出支持新能源企业攻克光热发电关键技术,为全国大规模发展光热发电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各省均提出要加大氢能发展,开展大容量多元储能技术应用推广。
拥有调峰资源成为风电光伏项目重要推进路径
一是明确火电、水电、抽水蓄能电站可以通过增加调峰能力配建风电光伏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按照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的要求,鼓励煤电企业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实质性联营。新疆规定水电站按新增调峰能力等比例配建新能源规模,对抽水蓄能项目给予一定的新能源项目配套规模。内蒙古规定抽水蓄能、气电可以配套建设新能源项目。
二是允许储能项目配建新能源项目。内蒙古规定通过新增化学储能、空气储能、光热电站等储能或调峰能力,可以配建一定规模的新能源项目。新增负荷年用电量应不低于对应新能源项目年发电量的80%,剩余新能源发电量占用盟市保障性消纳空间。新疆规定,结合自治区电网消纳实际,对建设4小时以上时长储能项目的企业,允许配建储能规模4倍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鼓励光伏与储热型光热发电以9∶1规模配建。
风电光伏开发与生态治理相结合
西北多个省(区)的多数优质新能源资源处于沙漠、荒漠地带,土地沙化严重,因此,当地政府借助新能源基地大开发契机,提出要推进“光伏+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构建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融合的发展格局。其中,内蒙古明确“光伏+治沙、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区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可配置保障性新能源建设规模。
风电光伏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
多数省(区)推行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即通过资源吸引对清洁能源产业或其他产业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西北各省(区)的保障性项目竞配评分指标中,多数都设定了“经济社会贡献”指标,包括对省(区)的税收贡献、关联产业发展贡献等。这一指标所占分值非常高(20-30%),属于关键指标。企业要想在风电光伏资源的获取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积极参加当地的产业投资,特别是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包括新能源、抽水蓄能、储能、氢能等重大项目的投资,全面融入当地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疆经济社会贡献要求:提高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制造能力,推动国家、自治区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形成国家级新能源领域科技研究中心、数据中心或重大应用示范,助力自治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突出贡献,以及参与自治区碳减排项目投资等。
甘肃经济社会贡献要求:近五年投资企业在省内缴税、解决就业以及项目所在地政府认为有其他贡献的方面。
内蒙古经济社会贡献要求:(1)根据申报主体(或所属集团公司)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非发电业务的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地方税收贡献进行评分。(2)根据光伏治沙/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区治理/复垦区治理等综合利用模式、覆盖面积、投入产出情况及生态治理效果等进行评分。(3)鼓励落地风/光/储前沿先进技术、工艺及装备制造业,促进自治区绿色转型发展。
宁夏经济社会贡献要求:在宁税收贡献、与各地签订的产业合作协议、在宁清洁能源投资总额(其他产业总额减半)、投资进度。
综合能力决定申报项目的成功机率
通过对各省竞争性配置主要评分指标进行梳理,可以归纳为9类评价指标:前期工作、投资能力、投资业绩、技术能力、申报电价、储能配置、“新能源+”新模式、经济社会贡献。
除了地方经济社会贡献因素占有很高的分值外,储能配置、投资能力和业绩,技术方案先进性、前期工作等指标所占分值相对较高,多在10分或10分以上,也都是重要影响因素。新能源+、技术能力仅有个别省份明确作为评价指标,分值为5分左右,重要性不如其他指标,但也应关注。
以上9个指标中,投资能力和业绩、技术能力、经济社会贡献是针对企业,其他指标是针对项目本身。企业在9个指标方面的综合得分决定了其项目能否通过竞争性配置进入实施清单。因此企业必须在各个指标上构建能力,特别是对于几个分值较高的指标,必须进行针对性的能力建设。
新能源企业在基地项目开发中面临的挑战
需加强对资源分布和电网规划的信息获取能力
目前,各大能源央企都在加快抢占风电光伏可开发资源。因此,获取各地资源分布信息,有的放矢,尽快抢占各地有效开发资源成为集团公司新能源企业最重要的市场开发环节。
不过,即使实现了大量的资源储备,也并不一定都能转化为可实施的项目,很多资源由于距离电网较远,不具备接入条件而被长期搁置。因此,及时掌握各地电网规划信息,了解风电光伏开发资源的成熟度,也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由于这些具体信息由相关部门掌握且不对外公开,需要企业不断挖掘获取路径,以能够及时获取。
需加强对储能业务的开展和成本控制
目前,风电光伏项目配置储能已成硬性规定,而且,储能配置比例越高,越有利于项目获得批准,未来储能设施建设将是一块很大的业务。但是储能的配置,将造成电站成本增加,同时,对储能设施的运维管控,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储能业务怎么开展,技术如何培育,成本如何控制,需要做好筹划,既实现储能与风电光伏业务的有效协同,又能有效控制成本,保持高效的运行状态。
需加强对调峰站点资源的谋划与获取
火电、水电、抽蓄电站可根据其新增调峰能力,获取一定规模的风电光伏开发指标。特别是对于沙漠、戈壁、荒漠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由于需要基于火电支撑才能并网外送,拥有火电资源的企业在获取项目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能源央企都拥有火电以及水电资产,缺少调峰电源的企业,后续需要加强对调峰电源的谋划和获取,以促进对基地项目资源的获取。
需加强对地方清洁能源建设的全面参与
参与地方重大能源项目包括风电、光伏、氢能、增量配电网等的多少,已成为地方政府在新能源项目竞争性配置时所考虑的因素。同时,清洁能源业务体系的搭建,有利于全面参与地方能源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扩大企业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目前,五大电力央企在西北各省正全力推进氢能、综合能源、光热发电等业务,其他新能源企业多数仍聚焦于风电光伏开发,业务相对单一,缺少多元业务之间的互促互济。
需加强对综合竞争能力的培育构建
在新能源项目竞争性配置中,投资能力和业绩、技术能力等,是重要的评分指标,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包括以上要素在内的综合能力的构建。投资能力和投资业绩主要指新能源电站投资建设规模。技术能力主要用新能源技术研究成果进行衡量,目前,多数新能源企业在新能源技术研究方面,缺少投入和成果积累。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相关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提升与新能源项目竞争配置指标有关的综合能力,提升竞争力。
新能源企业增强竞争力的系统性应对措施
提升储能业务开展能力
一是制定储能业务开展的系统性方案。新能源企业应就储能业务开展方式、技术领域选择、技术力量培育、运维管控模式、盈利模式等,专设课题开展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可落地的实施方案,以高效指导企业在储能业务上的决策以及专业化公司储能业务的开展。
二是加大成本管控,通过合理加大储能配置促进风电光伏资源获取。可通过与领先储能企业合作,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实现供应链整体成本最优,以及通过自身的系统集成与管控技术优化,从而实现储能电站的开发建设成本的大幅优化,为提高风光电站储能配置比例腾出增长空间。这样一方面通过合理的高配置策略,为风电光伏竞争性配置提供助力;另一方面通过自建储能,获取更多的市场化并网风电光伏项目。
加强调峰电源开发谋划
一是主动开展煤电灵活性改造。多个省份规定,煤电机组实施灵活性改造,可按改造后新增调峰能力配置一定规模的新能源项目。对于拥有煤电的能源央企,可通过主动开展煤电灵活性改造,或将自备机组转为公用应急调峰电源,增强调峰能力,以此来获取新能源配套指标。灵活性改造的投资成本,可通过灵活性改造补贴、参与辅助电力市场交易,以及配置新能源项目来得到弥补,保障总体盈利。
二是加强抽水蓄能站点资源获取。内蒙古和西北五省为促进新能源高比例消纳,均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十四五”拟推进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并通过新一轮抽水蓄能站点评估,能有更多的潜在站点资源进入实施规划。能源央企应加大力度获取尚没有确定投资主体的抽水蓄能电站,同时,加大对拥有抽水蓄能电站资源的民企或地方国企对外合作的摸底,争取从民企手中获得一部分抽水蓄能电站控股权。
三是探索全面开展光热发电业务。目前,西北各省大力推进光热发电,如新疆提出,鼓励光伏与储热型光热发电以9∶1规模配建。光热发电可具有长时储能能力,可以与风电、光伏发电相结合,有效抑制电力波动性、平滑电力输出。在国家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将更加快速增长,而火电建设空间进一步压缩。光热电站作为储热型新能源电站,通过增加应急锅炉备用发电,可以全时段替代火电装机,为系统提供电力电量支撑,同时可以实现以少量低碳能源带动更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可以助力我国新能源开发目标和碳达峰目标早日完成。中能建西北院研究结果初步表明,2030年前青海新增1000MW~5000MW光热电站,通过增加10%~20%左右应急备用发电量可以完全替代相同容量火电,从而应对季节性缺电问题或极端天气下的电力电量不足问题,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全面参与地方清洁低碳转型
随着高耗能产业向西部转移,西北地区高耗能行业如石化、冶炼等企业或工业园区越来越多,园区清洁低碳转型任务艰巨,而大量的园区清洁低碳转型也为新能源企业开展增量配电网、综合能源服务、低碳节能改造等,提供了很大的市场。同时,参与工业园区碳减排也是各省积极支持的领域,如新疆将企业在疆投资碳减排行业作为重要评分批标,宁夏将清洁能源产业链投资额作为重要评分指标。
工业园区对电力和蒸汽需求量很大,参与工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多能互补供应系+统),仅靠分布式风电光伏难以满足园区对电力和蒸汽的需求,仍需要基于稳定的电源如煤电、气电、核电来做支撑。新能源企业可通过与其他火电企业合作,或通过自主投资热电联供来服务于工业园区的全面低碳转型。
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一是提升投资业绩。投资能力和业绩是新能源项目竞争性配置中的重要评分指标。新能源企业可以通过以集团名义参与西北各省的新能源项目竞标或与其他能源企业建立联合体参与竞标,将业绩等进行合并,从而增强竞标能力。
首先是以集团公司名义竞标提升竞争能力。在以集团公司名义进行投标情况下,允许通过聚合集团公司所有产业板块在当地的投资业绩和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业绩,以及集团各单位的技术成果技术能力等参与竞标评分,从而可以获得相对更高的分数,有利于在竞标中获胜。
其次与其他能源企业建立竞标联合体提升竞争能力。在集团公司业绩和能满足不了一些特定的指标要求时,可通过与具有互补性的地方能源企业,或风电光伏制造企业如上海电气、金风科技、协鑫集团等建立战略合作,以联合体形式参与项目竞标,这样可以将双方业绩、能力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合并,从而提高在一些特定的关键指标上的得分。
二是强化技术能力。技术能力也是新能源项目竞争性配置的一项评分指标。多数能源央企在传统能源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能力,但在新能源领域缺少技术能力积累。为提升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需要尽快开展新能源技术研发规划。建议在储能、制氢、智慧能源技术等方面,加强技术研发,参与甚至牵头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尽快形成一批有关新能源研发、标准等方面的成果。加强技术能力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企业的竞标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逐步培育科技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建立全面的竞争优势,树立企业品牌,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加快替代化石能源,未来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发电将成为主体。我国约一半的风能、太阳能可开发资源在西北和内蒙古,加快对西北新能源开发政策要点的掌握,透析发展趋势,把握发展规律,实现企业在西北区域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增长,将决定能源央企未来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