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创新提升供给质量主题论坛 现场实录
(丁安华)
丁安华:尊敬的郑主任,尊敬的邢社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刚才郑主任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希望把深圳打造为全球的创新中心,我相信对大家有很多的启发。
今天我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会议,事实上高交会成了深圳的一个品牌,深圳致力于成为一个全球的高科技创新中心。我今天讲的,刚才郑主任讲了六点,我今天讲三点内容,减半。第一,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从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如何来看待深圳或者创新这个行业的发展。第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招商银行作为在深圳的一家起源地和最重要的市场,招商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第三,我也对深圳在将来发展创新科技领域提一些我个人的思路和想法。
第一,第一个问题跟全球经济相关,也是我作为一个商业机构的研究人员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如果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算起来的话,今年算是全球经济形势处于拐点上的一年。在2009年的时候,也就是金融危机的第二年,全球45个最大的经济体,其中有35个经济体处于经济收缩的状态,也就是负增长的障碍。到了2017年,最大的45个经济体经济都处于稳定增长,甚至是加速增长的状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IMF今年连续三次上调全球经济的预测和对我们中国进行预测。IMF在过去几年都是对全球经济比较悲观的国际经济组织,他每次上调全球的经济预测都是在中国发布了季度的经济数据之后,他就发现原来低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我们现在虽然处于一个拐点,但是全球经济面临一些前所未见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现象,我们从这张图来看,从全球G20国家的经济增长来看,在过去5年,全球的经济增长被框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它的波动非常小。这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或者宏观经济学GDP统计比较成熟以后,数据上前所未见。
2012年、2013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落到8%以下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几乎没有任何的波幅,是一条微笑曲线,去年是6.7%,今年抬头了,我们成了一个更加平滑的经济增长。这种情况,我们回头看改革开放30年,如果再回头看我们过去60年,应该说前所未见。大家可能没见过这样一条平滑的曲线。很多人都会说从经济的角度来看,6.7%、6.8%,大家都为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较真,事实上今天的经济就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控制住了。这就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种现象在过去,在我们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中是没有见过的。中国经济当然也有很多变化的因素。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中国经济目前变化因素的理解。第一方面我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从周期的角度,周期已经抹平了,全球都在等待着什么。等待什么呢?等待一个新的增长动力的形成,或者一个新的周期的形成。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听说过,或者媒体的同仁,或者关心经济的朋友,在过去都听说过中国有一个所谓的新周期,甚至引起很多的争论。事实上我们要了解一个周期的话,我们有(那)么几种工具,经济始终是在周期波动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要理解这个周期的性质,如果从短的周期来看可能是由于库存调整的原因,也改变说企业集中在加库存,这是一个短期的周期波动的因素。比库存更长期一点的因素,我们叫资本开支的周期,现在市场上用朱格拉周期,事实上是指企业的资本开支的周期。我们如果观察一个典型的库存周期,大概也就是1-2年,对经济波动产生一些影响。如果我们观察一个典型的资本开支周期,我们就得观察企业的资本开支,也就是企业要投资新设备,上新的生产线,或者设备更新换代,这叫朱格拉 转型。还有更长期的周期,比如房地产周期,大概是20年一个周期。这也好理解,深圳20年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基本成型了。还有更长的周期,那是由于生产力所决定的,也就是技术创新所决定的。
我们现在要谈论的新周期,不管是库存周期也好,甚至是资本开支周期也好,理据都不成熟,都不严谨。因为从最近的数据看来,制造业的投资增长速度非常低,3-5个百分点,这个不足以支撑一个典型的由资本开支所带来的周期。大家有很多误会,用投资来取代资本开支,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本开支主要是指厂房、设备、技术。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在中国是其他的内容,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不是典型的朱格拉周期。所以投资周期跟中国的房地产周期比较相似,这个也支持不了,因为我们的投资速度也在放缓。假定我们面临一个新的周期,我相信我们未来面临的周期主要的问题是在供给侧发生的,主要的周期可能是由技术革新带来的,主要的期望来源于创新。
十九大提出我们要提升有效的供给。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创新或许正在积累它的能量,为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下一阶段提供更长远的动力,这个可能是一个新的周期开始。其他的周期都是旧的周期,没有太多的意义。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2017年可能的的确确是我们观察全球经济,从人工智能,从智能化发展,科技创新的领域来讲,或许是一个长的周期,我们叫生产力周期的起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座的各位都已经感觉到海浪拍岸的声音,每一个人坐在这里的都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变化。刚才郑主任提了一个数据,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2%,和美国的差距有多大?美国在本世纪初每一个GDP的产出里面科技的投入是8分钱,到了今年每一个GDP的产出,科技的投入是2毛钱,当然这是两个概念,我们说R&D主要是在研究的环节,也就是说在产业化之前的环节,我们中国只占2%。我相信在所有的GDP产出里面,科技的含量肯定要比2%多得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商业机构都感到了非常大的压力,这就进入到我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招商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分享。
我们都知道,银行在这一轮金融创新里面面对着巨大的压力,银行大家想一想,银行是不是一个与生俱来,必然存在的商业机构?我曾经问过很多同事,也有很多管理培训生,大家认为银行是一个必然存在的现象。事实上并非如此,现代银行的存在也就200年左右,银行的功能,在200年之前难道不存在吗?也是存在的。我们有很紧迫的危机感。招商银行在我们所说的第二次转型里面就把我们定位为金融的科技企业,我们对标全球最先进的金融科技企业,甚至对标目前最先进的科技企业,互联网科技企业,创新科技企业。在投入方面,应该说招行作为一个深圳的银行,我们的投入也是非常进取的,董事会已经批了,在我们的税前利润1%拿出来设为招商银行的科技创新基金,今年大概已经投了8个亿,这是创新基金。如果算我们全年的科技投入,IT投入,大约是50亿。我们现在有3000多人的IT队伍,这个人数远远不够,按照现在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要求,从未来新进的人才来讲,新(进)近的职员来讲,可能需要有50%以上的人需要有科技的背景和知识。现在看起来我们就直接和市场上最出名,最著名的科技企业竞争人才,这个当然是对银行业有很大的挑战。
从金融科技的发展战略来讲,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方面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网络化,事实上这个事情很容易理解,现在客户去到实体分行的比例越来越少,大概每年离柜率或去分行的访问率,应该说每年都以10%的速度下降。因此不少银行都把他们的各种物理网点做了收缩,招行同样,我们现在一个物理网点的租赁面积也做了因应科技的要求进行了调整,节约成本。更多的业务都在网上,都通过网络化来处理,这是网络化的要求。同样数据化,银行有很多来源于各方面的科技数据、交易数据、金融数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来理解我们的客户需求,来实现我们的风险管控的要求。智能化就是在更大的层面上,我们通过大的数据基础上,通过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机器学习等手段,能够使银行的服务更加便捷,反应更加快速。这就是银行现在要做的事情。
从各种服务创新来讲,我简单跟大家推销一下,从零售金融来讲,主要是三点,一是着力于建立智慧网点,也就是从预约开始都是网上进行。这点来讲招商银行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同业里面应该说也走在了前面。二是APP,目前所运用的APP工具,现在有很多优秀的手机银行,已经到6.0版本了,有很多服务的工具。手机银行是我们应对零售客户的,掌上生活是信用卡的,掌上生活的用户非常活跃,交易量也在迅速增加。在刚刚过去的双11,通过我们信用卡交易的,当天晚上260亿。从掌上生活和手机银行这两个开始,我们把我们的服务和场景契合,现在我们在做任何智能业务的时候,非常关注场景,这是零售。当然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创新,包括对公业务的创新,特别是服务于深圳的客户,因为深圳的客户以创新企业为主,都是一些轻资产的客户,银行有这样一个传统,银行喜欢向重资产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他的逻辑就是你总是有一些资产在后。而对深圳的企业,特别是对创新企业来讲都是轻资产的,并不是有很多很重的资产在他的资产负债表上。所以招行为了应对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是在创新方面。我们也跟很多机构做了一些跨界的联盟,包括很多互联网公司,这个就不细讲了。
如果从布局未来来讲,招行在金融科技的创新里面有比较宏大的构想,这可能是我们定位于一个零售银行以后,我们第二次转型最重要的一个策略。但是我们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因为作为一个银行体系要像科技机构一样富有那么敏捷的反应,富有那么快速的创新,甚至容错机制,这些都跟传统的银行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要从人才的引进开始做这些工作。现在看起来,如果要我来判断未来5年、10年金融企业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科技上的应用,我相信失败者不会很多,同样成功者也不会很多,大部分都是芸芸众生,。所以要成为一个成功者,在这里面的机会并不高。对于我们每一个企业,特别是传统金融企业,在金融科技这样的挑战无论如何强调都是不为过的,一系列的创新手段对存款、理财、贷款、投资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冲击,而我们依然受传统金融机构严厉的尽管,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很一致的创新平台。
第三,最后讲讲深圳的创新发展。刚才郑主任在更高的角度谈了一下深圳的问题,我个人对深圳创新发展的未来是抱有极高的信心。我个人也不是特别相信深圳市政府能做什么事情,深圳的好处就在于市场,在于私人企业。如果我们观察深圳、北京和上海,观察产业结构,我们就会发现深圳的企业国企的比重是非常小的,深圳所有的活力,所有创新的思想、点子来源就在于我们的私人机构,在于年轻的劳动力或者群体,在于目前形成的创新机制。深圳的活力在中国城市来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深圳的好处就在于国企少,政府在产业政策上是作为一个帮助者,深圳政府的好处从来就是一个亲商的政府架构,而不是很强势的行政管制架构或规划架构,深圳所有的活力来源于这里。
但深圳有没有面临的危险呢?当然有,郑主任刚才讲了很多例子,说硅谷,我告诉大家硅谷就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在硅谷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美国和北美找第二总部,为什么?硅谷有它很大的问题,除了这几年在加州每年出现的大火之外,天气干燥之外,包括人工成本的上升,房地产价格的上升,这都是硅谷面临的很大问题。如果有人研究硅谷,研究美国的话,美国在过去半年讨论最多的就是逃离硅谷,要注意这一点。现在硅谷基本上每一个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北美找他的第二总部,这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创新是不能够沉淀,是必须要折腾的,必须要到新的地方找新的点子,去见新的人。
深圳的问题,如果我们以硅谷为榜样的话,应该从硅谷面临的威胁来看深圳所面临的问题,深圳有很宝贵的地方,当然也有很多我们比较担心的地方。所以深圳创新的这样一个空间必须要更加广阔,必须要回到周边,甚至回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这可能是深圳的未来。深圳有没有大学?深圳当然也有好的大学,有好的地方,教育条件,特别是中学的教育条件,真正更好的地方是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愿意来深圳。注意,这里面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我过去在金融机构,不管是在投行,还是在银行,我们发现在深圳招人,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会选择上海,会选择北京,所以深圳的吸引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对深圳的发展抱有信心的所有依据来源就是来源于深圳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活力,大家注意这里有很根本的区别。今天我的分享就这些,谢谢大家。
邢早忠:谢谢丁安华首席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进行的创新提升供给质量的企业协同与创新的演讲环节,我们首先有请SAP全球高级副总裁柯曼先生作主题演讲,掌声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