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煤电转型新路径
期待得到政策大力支持
“建议相关部委能继续关心支持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行业,在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一定时期内在电价、电量、财税和资金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政策支持。”郭伟在上述会议上提出。
国家能源局之前已起草《关于推进燃煤与生物质耦合发电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建部和农业部等相关部委意见。征求意见稿对耦合发电的可再生能源电量、锅炉生物质输入热量、污泥处置量的确定和计算,以及计量装置、计量方式均提出明确要求,规定相关在线监测数值需同步传输至电力调度机构,并明确了各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
记者注意到,《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研究燃煤与光热、生物质耦合,风光抽蓄耦合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补助方法。”
“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如果能落实目前生物质发电电价,或因此增加电厂运行时间,将有助于缓解火电厂经营压力。”王勤辉对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带来的价值效应充满期待。
“保障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实施的政策,不应只有国家电价补贴一个出路。”庄会永向记者分析道,“如果我们大型燃煤电厂度电碳排放、度电煤耗等要求坚决贯彻执行下去,把非水可再生能源比例目标、炭税、绿电证书、碳减排与交易、区域煤炭减量等政策落实下去,煤电企业及社会资本投资燃煤与生物质耦合项目的积极性会很高,也会有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毛健雄看来,二氧化碳减排的巨大压力,将会倒逼我国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的大力发展:“政府关于碳减排的激励和处罚政策,特别是欧盟行之多年的有效政策,这或许是推动燃煤生物质耦合发展的关键。”
【专家观点 】
生物质高值化技术是国内外研究重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齐生

生物质是可持续获得的绿色资源,由于资源分散,堆密度较小,收集运输困难,大部分未得到妥善利用。生物质中可燃成分以碳氢为主,燃烧和热解气化等热化学转化技术是实现生物质资源大规模利用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直燃和气化只是将生物质中可燃成分转化为低品位热能,项目效益较低。开发和推广基于热化学转化的生物质高值化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其中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发电技术和多联产技术均已实现了产业化示范,是最具有大规模商业应用前景的技术。
我国煤电机组发电小时数持续下降,2016年已经低于4100小时,煤电机组的高效发电平台以及有大量剩余发电负荷存在,为生物质与燃煤耦合提供了基础条件。国电集团、华电集团和大唐集团等多家大型发电集团都积极推进生物质气化耦合燃煤机组发电项目,其中国电长源与合肥德博开发建设的荆门10.8兆瓦生物质耦合发电项目已经稳定运行近5年时间,显示了气化耦合发电已经完成技术示范,进入了大规模商业推广阶段。
但是,生物质发电电量的精准计量,并形成国家或者行业标准;高湿、高灰和高碱生物质的宽适应性;与不同容量、不同负荷状态燃煤机组的深度耦合;灰渣的高价值利用这些问题依旧是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技术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线科学监测是针对性补贴等的重要依据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 庄会永

我国具有广阔的大型燃煤电厂耦合生物质的市场,无论是直接混合耦合还是气化混合耦合技术路线,都有相应的技术研发和服务企业队伍,都有成功案例。而且,我国关于生物质气化技术和装备研发生产具有很好的基础,有众多从事技术研究的专家和一大批与生物质气化有关的企业。
然而,燃料的科学、公正在线监测依旧是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现有技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国外一般没有对生物质燃料掺混的在线检测的要求。而在我国,如果实施针对生物质混合燃烧应用量予以差别补贴的政策,就必须有生物质燃料的在线科学客观监测,这是针对性补贴或者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
针对科学、客观、准确的生物质应用的监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针对多品种、多品性的生物质原料的前处理和稳定运行气化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技术开发和试验示范,还需要有规模化的项目开展运行总结。
另外,关于生物质耦合煤电项目的实施,也不应是仅仅只有国家电价补贴政策一个出路,在目前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短缺、可再生能源电价关注度很高的情况下,建议也不要把目光紧紧盯着补贴电价。如果把降低大型燃煤电厂的度电煤耗的高目标坚决贯彻执行下去,把非水可再生能源目标比例、炭税、绿电证书、碳减排指标、区域煤炭利用减量等政策落实下去,煤电企业进行煤电与生物质耦合项目的投资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也会很高,项目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