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10-56245276

首页 电力展会 电力会议 会展要闻 会展专题 热门展讯 名企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 会展要闻 > 正文

【重磅】一文看懂中国31个省市“十三五”能源重点工作

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2016-06-13 09:29:06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速工程。重 点打造一批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一批太阳能集中发电项目,依托产业集聚区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应用试点,实施光伏扶贫、采煤沉陷区光伏一体化等示范 工程,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700万千瓦以上。做好南阳、信阳等核电项目厂址保护工作,适时推进规划建设。

四、甘肃省

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

充分发挥我省能源资源综合优势,坚持稳增煤炭、稳增油气、稳增风光,强化能源消纳、转化利用和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加大电力外送,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1 有序推进能源资源开发

强 化煤炭资源勘探和接续保障,推动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提高煤炭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水平。促进油田规模高效开发,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实施火电机组综合升级 改造,推进调峰火电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科学布局和合理开发黄河干流水电资源,优化整合河西内陆河中小型水电站建设,积极发展抽水蓄能。坚持风电集中开发 与分散开发并重,扩大太阳能集中开发利用规模,加强储能技术跟踪研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风光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开发生物质能、地热 等清洁能源,发展生物燃料产业,推广地热供暖工程。稳步推进核能开发利用,建设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打造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和区域电 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整体输配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建设西北智能中枢电网和电力电量交换枢纽。到2020年,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陇东 煤电基地、石油储备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核燃料生产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75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总装机达到60%,电力外送 规模达到600亿千瓦时/年。

2 增强能源消纳和转化能力

以河西走廊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和陇东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 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稳步推进电力直接交易,依法依规开展风光电等新能源直购交易试点,强化电价优势,促进电力工业与现代高载能 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煤电联营,鼓励高载能企业、资源深加工企业与发电及其上下游企业通过多种联合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综合联动效益,提升省内电力消纳水 平。推进实施新能源供暖工程,开展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大型蓄热、集中供热站试点,加大风光储联合示范工程和电动汽车推广力度,进一步实施水源热泵、农 村家庭电气化等电能替代项目,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增强就地消纳和转化能力。

3 推进能源战略通道建设

依 据国家能源通道建设规划,配合做好西气东输四线、五线及煤制气管道、成品油管道和原油管道等项目前期及建设工作,加快省内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依托能源战 略通道,支持玉门、兰州、庆阳等石油储备库和天然气调峰储气设施建设,打造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基地,进一步提升我省国家重要的油、气、煤、电综合运输通道地 位。

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重点

1.提升煤炭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水平。实施《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加快建设大型、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和配套洗选煤厂,规划布局大容量、高参数坑口机组。加大靖远、窑街等老矿区和河西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支持企业安全设施升级改造。

2.促进石油天然气增储稳产。加大陇东油区勘探开发力度,稳定玉门油田产量。加快常规天然气、煤层气勘探开发步伐,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探开发试验工作。2020年全省原油产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天然气生产能力达到5亿立方米。

3.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黄河玛曲河段多级开发,加快玉门、肃南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深入论证黄河黑山峡河 段多级低坝开发方案。力争2020年全省风电、光电、水电装机分别达到2500万千瓦、1100万千瓦、950万千瓦。

4.加快火电及调峰电源建设。围绕河西新能源基地及特高压外送通道工程,建设配套调峰火电项目。加快陇东大型坑口煤电群和煤电外送基地建设。在重点煤炭矿区布局建设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加快天水、兰州新区等重点城市城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5.提高电力输配送能力。加快建设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推进陇东至东部地区电力外送通道、河西第二条新能源外送通道前期工作。强化750千伏主网架建设,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网架。统筹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优化网架结构。

6.打造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依托我省核工业基础、技术人才优势和核燃料循环体系,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大型商用核燃料循环末端项目,开展核电布局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进一步扩大核燃料生产和储备能力。

五、山西省

做好煤和非煤两篇文章

以 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把化解产能过剩和发展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切实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 变”,大力培育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非煤产业,加快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新兴接替产业为先导、服务 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做优做强能源产业

以“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为原则,加快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切实提高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山西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

煤 炭产业。着力推进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革命兴煤之 路。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现代管理体系。按照区域煤质和煤层赋存特点,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三大 煤炭基地建设,控制新建规模,重点做好资源枯竭煤矿关闭退出和资源整合煤矿改造,提升矿井现代化水平,推进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保障国家 清洁煤和综合能源基地生产原料的供给。以安全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利用为重点,普及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商品煤分级分质利用 体系,提高洗配煤占商品煤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达到70%以上。构建有效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市场需求调节煤炭产品结构新机制,着力推进煤转 电、煤转化等产业发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减少全省煤炭矿井个数, 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煤炭产业集约化水平。培育同煤集团、中煤平朔、焦煤集团等亿吨级煤炭企业,培育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向亿吨级煤炭企业 迈进,到2020年大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总产量比重超过80%,千万吨级煤炭矿井产量占到总产量的20%左右。

电力产业。全面推进煤电产业优化升级,以建设晋北、晋中、晋东大型煤电基地为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 组,加快燃煤发电升级与改造,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以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机组为引领,重点推进大容量低热值 煤发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热电联产的低热值煤发电机组建设。新建机组严格执行超低排放标准核准批复,严格按照“等煤量置换”原则配比关停一定容量的小火电 机组。在役30万千瓦及以上的机组限期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有序关停未完成改造、达不到超低排放标准的非供热及热负荷不落实的燃煤机组。全面深化电价改革、 电力交易体制改革、发用电计划改革和售电侧改革,培育售电市场主体,扩大直供电领域和范围,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加大晋电外送能力和通道建设,最 大限度满足省外对清洁电力能源的多样化需求。加快省内用电市场建设,在优化布局和产能调控基础上,适度发展现代载能产业,推广应用绿色家电,扩大城乡居民 生活用电需求。

煤层气产业。充分发挥我省煤层气资源大省优势,积极探索形成与天然气同质同价的价格机制,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与井下瓦斯抽 采,实现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重点建设沁水和河东两大煤层气产业基地,建设河曲—保德、临县—兴县、永和—大宁—吉县、沁南、沁北、三交—柳林等六大 煤层气勘探开发基地。积极推进井下瓦斯规模化抽采利用,着力构建晋城矿区、阳泉矿区、潞安矿区、西山矿区和离柳矿区五大瓦斯抽采利用园区。积极探索煤层气 多通道、多途径利用,推进煤层气替代汽油燃料和替代工业燃煤工程建设,在煤矿瓦斯富集地区发展坑口瓦斯发电,形成勘探、抽采、输送、压缩、液化、化工、发 电、汽车用气、居民用气等一整套产业链,尽快把煤层气发展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力争到2020年,煤层气总产能达到400亿立方米。

新 能源产业。充分发挥我省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晋北千 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中南部低风速资源开发,积极探索风电供暖试点。以大同采煤沉陷区建设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为契机,推进阳泉、忻州等采 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光伏扶贫。重点支持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加快推动太原西山新能源示范区建设。探索推进运城现代农业与光伏产业联动发展示 范基地建设。抓好大同、长治、运城等新能源城市建设。到2020年,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800万千瓦。

新能源产业发展“四大工程”

晋北千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基地工程:依托大同市、朔州市和忻州市等晋北地区风能资源优势,综合考虑项目建设布局和电网接入条件,加快推进晋北风电基地建设。

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工程:以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阳泉、忻州等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实行“领跑者”计划,引导光伏系统效率和运营效率突破,带动产业链优质发展。

新能源综合利用工程:继续推进光伏扶贫、风电供暖、太阳能热发电、煤层气发电、生物质替代燃煤等示范工程,不断推进城乡能源变革。

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工程:推动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带动新能源中上游产业技术进步,促进我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

电力装备

煤化工装备。加大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力度,进一步拓宽产品覆盖面,重点发展大型、高压、高温、高效加压、劣质煤种气化炉、合成反应器等煤化工成套装备,打造以现代煤化工关键设备为主导产品、具备成套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太原煤化工装备制造基地。

节能环保装备。着力培育优势技术装备产品,推广高效锅炉(窑炉)、新型煤粉锅炉、电机、变压器和高效热能回收系统应用。发展一批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治理、辐射防治等环保技术装备。

积极发展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汽车部件及整车、通用航空、电子智能、精密铸件锻件基础工艺、液压配件组件、材料深加工、特色军工民品、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

六、浙江省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

打 造“五基地”。打造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基地,大力发展光伏,有序推进风电、抽水蓄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安全发展核电,形成秦山、三门湾、苍南为重点的沿 海核电基地。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实验基地,率先建立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信息系统和监测中心。打造能源综合储运基地,以宁波舟山港、嘉兴港、温州港、 台州港为重点,建设国际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综合储运基地。打造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基地,全面实施清洁能源产业工程,建设吉瓦级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实现 储能装备、核电关联设备、智能电网设备等制造的产业化。

构建“四张网”。构筑安全、高效、智能电网,建成宁东至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扩建浙 中1000千伏变电站主变,建成以特高压站及电源基地为支撑的坚强500千伏骨干网,完善220千伏主干网,建设现代配电网。建设覆盖全省、多气源衔接互 通的天然气管网,全面实施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工程,建设城市天然气调峰储备设施,县域天然气管网通达率达到95%以上,县级以上城市天然气储备能力达到 3天以上。建设设施先进、安全可靠的成品油管网,建成甬台温、绍杭等主干网,基本实现输油管道“市市通”。建设高效、快捷的热力管网,以全省产业集聚区、 工业园区为重点,全面实施集中供热,确保全省热负荷100蒸吨/时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实现集中供热。

建设能源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在舟山等地建设石油、液化天然气等能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逐步成为全球能源重要交易、交割、周转、配送中心,探索建立国际石油现货定价“舟山指数”和国际液化天然气交易“浙江液化天然气指数”。

能源重大工程项目

1、电源。

2、 电网。建成宁东至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扩建浙中1000千伏变电站主变,形成“两直两交”特高压网架。到2020年全省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换流容 量)达到33000万千伏安左右,线路长度35000公里左右。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满足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储能设施等多 元化负荷接入需求。建成充电站700座、充电桩25万个。

3、煤炭。重点推进嘉兴独山煤炭中转基地、舟山六横煤炭中转储运基地二期建设,到2020年新增煤炭年接卸能力3000万吨以上。

4、石油。建设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扩建工程、万向石油储运二期工程等项目,新增石油储备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建成甬台温、龙游—常山、诸暨—桐庐、绍杭成品油管道,新增石油管道600公里以上。

5、 天然气。重点推进沿海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城市天然气应急调峰设施建设,建成舟山液化天然气、宁波液化天然气二期、温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启动台州、嘉 兴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的前期和建设,力争使我省液化天然气接收能力达到1000万吨左右;全面实施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建成甬台温、金丽温、西北干线 天然气等管道。

七、贵州省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加强能源合作,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建成国家能源基地。

1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加 快发展风电,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风电开发,加快适用于贵州高原山区风电机组的研发,积极推广低风速风机,加大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建成毕节200万千瓦 级风电基地和六盘水、黔南、黔东南、遵义1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光伏电站及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等地建设光伏发电站。在人口 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垃圾发电厂。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页岩气、煤层气勘查开发利用,重点建设正安-习水页岩气勘查开发 项目,打造黔北页岩气开发基地;重点建设盘江矿区、织纳矿区及黔北矿区煤层气勘查开发示范项目,打造三大煤层气开发基地。大力推进地热能源的合理开发利 用,开发贵阳、安顺、遵义等地浅层地温能,开展中深层地热能资源勘查。

2 加快推进传统能源转型升级

集约发展煤炭工业,提高 煤炭开采机械化率和资源回收率,大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煤电一体化,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行业脱困和转型升级。积极推 进煤电机组的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低排放改造。按照节能、节水和环保要求,科学推进煤电基地化、一体化发展。深度开发水电,对有条件的水电站实施扩能 改造升级,在乌江、红水河等流域规划布局抽水蓄能电站。

3 积极优化能源空间布局

优化煤电化基地、新能源开发利用基地、页岩 气及煤层气勘探开发基地建设,形成“一带三区一中心”的能源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毕水兴能源产业聚集带,建成一批能源开发示范基地;积极建设黔北页岩气及煤 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区,黔东页岩气、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区,黔南、黔东南风电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区“三区”,重点发展煤炭深加工、页岩气及煤层气勘探开 发、风能开发;打造贵阳能源交易中心。

加快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

推进能源通道建设,为保障能源供应提供重要支撑。

1 加强电力输配网络建设

进 一步完善电力“五交两直”外送通道,建设华润毕节(黔西、大方)电厂直送重庆等电力外送新通道。完善500千伏骨干输电网,打通兴仁-独山-黎平南部通 道,延伸奢香-鸭溪-诗乡-碧江北部通道,形成以黔中经济带中心环网和南、北部通道为重点的“三横一中心”输电网络。各地区中心城市形成以500千伏变电 站为中心的220千伏双环网、双链式供电结构,力争实现220千伏电网县域全覆盖,相邻地区电网实现220千伏联络通道。

分享到:

    新闻排行榜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广告服务/会展合作:齐女士 010-56245276 13381061157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广告服务 | 营销活动 | 电展+套餐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