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光伏产业合作论坛在上海举行
德国联邦贸易与投资促进署的高级官员TobiasHomann先生分析了德国近年来的光伏装机情况,介绍了德国光伏装机容量中小型项目所占比例巨大的特点,并探讨了德国电价补贴政策及自动化程度高、临近欧洲许多国家市场等优势,在看好德国未来光伏市场发展的同时,也支持光伏企业在德国的投资。
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院的FlorianClement先生对德国市场的发展预测做了补充,他指出,光伏的市场已经历了一个成功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市场发展阶段,虽然对工业和投资领域来说还有很大风险,政策走向尚不明朗,但德国对光伏产业的中期和长期发展持乐观态度。2011年光伏发电已占德国发电总额的3%,2020年德国政府的目标是52GW容量,而那时全球装机容量将达到110GW。
论坛第二部分以主题报告和嘉宾讨论的形式探讨了中德光伏市场合作新机遇。德国著名光伏系统开发商沃尔索公司的总裁施睿先生介绍了沃尔索公司在德国光伏电站建设方面的经验以及中国电站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呼吁中德同行积极合作,共同提高电站的建设质量与效率,促进光伏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接下来的嘉宾讨论环节,李俊峰主任与中德政府和企业代表就当前市场形势下企业战略方向和中德合作方式一一做了发言,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提问互动。
在论坛第三部分,ibVogt公司的亚洲事务总监ThomasMarkgraf先生为大家介绍了德国在太阳能产品制造中提高能效、降低成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企业增加利润的清洁生产方案和案例。TÜV南德意志集团大中华区的AlexanderKrenz先生为大家介绍了TÜV南德意志集团在光伏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方面的服务。
论坛第四部分以光伏企业和项目的投融资为主题。晶澳太阳能公司的Flink先生为大家讲解了其对光伏企业可融资性的研究。可融资性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由于当前光伏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更慎重,因此可融资性的理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他提出企业可融资性的四大考核领域:战略、产品、销售与财务情况。对于可融资性的有效管理,一定要包括品牌化。当然,可融资性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证,也不是一个依赖第三方评估的指标,企业和项目的可融资性高低取决于贷款银行对个案的调查研究,最终融资成功与否还要看银行尽职审核后的决策。
慕尼黑再保险集团的高级分析师JanNapiorkowski先生紧接着可融资性的话题介绍了保险业对光伏产品的保险业务模式,再保险集团分析一个项目的风险情况,从一个量化的角度看待项目,对其未来的运转进行预测,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该项目的可融资性,提高了项目的评级。
接下来,德国HEUSSEN律师事务所的JanDittmann博士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富欣女士分别介绍了德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最新政策修订和红杉资本在中国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是太阳能行业的投资企业方向。柏林清洁技术商业园的TimonMeyer先生和法兰克福莱茵美茵两河地区投资促进署的罗百韬先生分别介绍了柏林和法兰克福地区对中国太阳能企业投资德国的支持和鼓励政策。
本次全天的研讨会日程紧凑,气氛活跃,嘉宾发言精彩,现场听众提问也十分踊跃。会议分析了中欧光伏政策环境及市场,探讨了未来光伏市场新机遇,介绍了制造企业降本增效的技术方案与产品的质量标准,并为光伏企业和项目的融资进行咨询与指导。与会嘉宾普遍共识,作为最具潜力的光伏应用国家之一和光伏应用市场最成熟的国家之一,中德两国在光伏产业的合作将是双赢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家俱乐部(CREEC)与德国商会德中生态商务平台(econetchina)联合发起的中德太阳能产业合作平台目前致力于推动中德两国间大型制造商与大型开发商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此举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光伏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对于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