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10-56245276

首页 电力展会 电力会议 会展要闻 会展专题 热门展讯 名企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 会展要闻 > 正文

2024碳中和·零碳中国峰会暨第七届中国能源投资国际论坛成功召开

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来源: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2024-05-27 04:49:34

2024年5月26日上午,由中国投资协会主办,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4碳中和·零碳中国峰会暨第七届中国能源投资国际论坛”在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成功召开。

图片 1.png

峰会以“风光氢储 零碳未来”为主题,围绕城市脱碳转型中长期发展战略,重点关注碳中和顶层设计和零碳发展技术路线,锚定风光氢储一体化协同发展产业新格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打造“产城融合”的零碳产业应用示范项目,释放绿色投资市场机会,加快建设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支撑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峰会开幕 与会嘉宾发表精彩致辞和前瞻报告

图片 2.png

峰会开幕环节由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会长、国家能源局原正司级巡视员孙耀唯先生主持,与会嘉宾发表了精彩致辞。

图片 3.png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李高先生在致辞中回顾了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进展,并强调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作为和取得的成效。李高先生特别指出,自《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在风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能源结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适应新时代能源革命的需求,中国正在修订《可再生能源法》,以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市场机制、鼓励技术创新、保护投资者权益,为绿色零碳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李高先生呼吁与会嘉宾把握峰会契机,深化交流、加强合作,共同为实现“零碳中国”目标贡献力量。

图片 4.png

原国务院参事、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专家主席石定寰先生在致辞中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能源结构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于2023年超越传统火电,迎来发展的新里程碑;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措施成效显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削减过半,成功遏制排放增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稳健运行,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亦在推进;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发布,到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策略进一步深化;在国际舞台上,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力量。

图片 5.png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贵先生在致辞时表示,作为《零碳中国倡议》的推进和落实单位,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坚守使命,积极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深度响应“双碳”目标,全方位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标准制定上,编制并出版了《零碳园区评价标准》等多项“零碳中国”专项标准,并通过试点项目推动了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和零碳乡村的建设。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方面,支持会员单位和合作伙伴推广先进技术,如碳电极水解离制氢技术,并与沙特阿拉伯、蒙古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在地方零碳产业发展上,协会与多个省市进行深入交流,为地方政府提供特色服务,探索零碳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投资协会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扩大合作城市范围,推动零碳产业技术创新,促进国际交流,与各方共同努力实现“零碳中国”目标。

图片 6.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发表题为《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的主旨演讲,指出对于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第一贡献者的煤炭,应有“煤炭是功臣、减煤是进步”的意识,在用好煤的同时为未来早做准备。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且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使我们有足够底气。而要构建高质量新型能源系统,必须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的目标。以中东部地区能源发展为例,“身边取”和“远方来”相结合,从“政府办电、大企业办电”转向“政府+大企业+人民办电”,这一思路对中国能源的供需安全和环境气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杜祥琬强调,高碳不是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逐步、稳步由以煤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未来社会要依靠未来能源支撑,我们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可以更好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图片 7.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发表题为《“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趋势探讨——绿电替代+绿氢替代》的主旨演讲,从能源电力系统的角度,具体分析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周孝信指出,情景分析表明,2050年到2060年,风光等非化石能源绿色电力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由55.3%增加到73.6%,基本实现了对化石能源的“绿电替代”。绿氢储能发电与风光绿电相配合,在提供长时储能发电和灵活调节型方面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绿电替代的组成部分;绿氢在工业交通民用等领域的直接利用,则实现了对化石能源的“绿氢替代”。绿电为主、绿氢为辅,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双替代”,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措施,将在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一是绿色电力(包括绿氢电力)广泛替代化石能源的实施,可使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二是源端综合能源生产单元(IEPU)适合为新能源基地提供灵活性调节资源;三是终端综合能源产消单元(IECU)成为电力系统中提供灵活性资源、增强系统韧性的基本单元。

两项填补空白标准发布

  1. 《零碳乡村评价标准》发布 填补评价领域空白

    图片 8.png

零碳乡村评价标准专家组组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主持发布了《零碳乡村评价标准》。他表示,《零碳乡村评价标准》的制订,响应了国家“双碳”目标,填补了国内在零碳乡村建设评价领域的空白。旨在指导乡村在“双碳”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零碳乡村评价标准》的发布,为乡村零碳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助于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图片 9.png

会上发布了第二批《零碳乡村评价标准》试点名单。孙耀唯会长表示,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零碳乡村试点旨在通过实践探索零碳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为全国乡村零碳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包括广东省始兴县澄江镇善亨村、包头市赛汗街道井卜石村、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铁力市工农乡北星村、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南大里乡长兴村。

2.《绿色铝碳足迹评价标准》发布 助力铝行业绿色转型

图片 10.png

《绿色铝碳足迹评价标准》专家组组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康义主持发布了《绿色铝碳足迹评价标准》。他表示,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碳税体系的逐步建立,中国铝行业面临着出口成本增加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双重压力。《绿色铝碳足迹评价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机制,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淘汰不达标的企业,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此外,标准将加强国际沟通对接,参与国际研究,推动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

圆桌对话:欧盟碳边境调节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图片 11.png

精彩纷呈的对话环节是本次峰会的巨大亮点,由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杰先生担任主持人,8位来自政企事业单位的嘉宾代表参与了对话。对话环节聚焦于关键议题,围绕欧盟碳边境调节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

图片 12.png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毫无疑问,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的影响是最大的,目前约涉及200多种产品,未来范围可能扩大到数千种。要应对这一机制,柴麒敏认为,首先要在双边和多边谈判中加强对上述规则的重视;其次要在碳足迹、碳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机制上练好内功;最后要依靠技术创新,真正在绿色低碳领域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图片 13.png

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庄会永表示,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税,中国可以发展生物质发电。而最热门的当属生物质绿色甲醇、航媒等液体燃料,这也是生物质和风光氢结合最有前景的选择。希望更多专家、企业家和行业投资者能够关注相关产业和行业。

图片 14.png

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章表示,从挑战角度来讲,碳边境调节税最大的挑战在于它是全生命周期管理。过去,中国很多企业比较关注自身,从门口前门到后门这一段之间尽量减少碳排放,对供货商、客户的碳排放则不够关注。但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法和思维方式,就能迎来机会,例如建设绿氢园区等。

图片 15.png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秘书长邵诗洋表示,除碳边境调节税外,还需关注市场准入以及补贴两方面。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更早更高效地进行碳管理的企业在出海中能获得更多机会,需从信息披露、绿电、产品设计三方面积极把握机遇。

图片 16.png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建钧表示,从企业侧角度看,当前中国大多数企业都还停留在如何计算碳足迹的阶段,处于准备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多行业已经开始行动,未来终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标准。

图片 17.png

清华海峡研究院能源与环境中心特聘专家郑颖表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一要读懂规则,从而知道如何应对规则;二要观察电力领域,因为当前欧洲对电力的要求愈趋严格;三要关注供热,现在,中国纺织、家居等行业的供热比欧洲企业更高。

图片 18.png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绿色低碳业务运营总监郭凯表示,碳边境调节税带来的挑战在于数据安全风险加大,跟踪政策变化耗时耗力,以及企业需要承担更多费用。而机遇在于中国的标准体系走向世界,且长期来看该机制可以推动全球降碳脱碳进程。

图片 19.png

必维集团大宗商品及工业与设施事业部大工业事业群碳服务专家杨康表示,碳边境调节税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小型企业也要逐步提高自身要求。至于最受关注的风光氢储绿色项目,现在已经落地国内,而逐步推进生物质原材料的认证以及后端工厂建设,将能够保证未来实现绿色发展、绿色燃料更高溢价。

图片 20.png

本次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零碳中国”合作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分享经验、交流合作,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绿色转型和能源创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中国零碳相关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峰会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进程。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新闻排行榜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广告服务/会展合作:齐女士 010-56245276 13381061157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广告服务 | 营销活动 | 电展+套餐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3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