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10-56245276

首页 电力展会 电力会议 会展要闻 会展专题 热门展讯 名企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 会展要闻 > 正文

倪维斗院士:要给生物质能源一个“名分”

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周晓兰 2019-11-08 09:44:55

生物质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但到现在为止,仍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及重视。

11月6日,在2019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指出:(生物质发展不充分)最主要的原因是虽然生物质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是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身份,没有被看做能源的重要部分,更没有顶层设计以及国家的支持发展,从而就变成了各个地方“自由发展”的现状。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杂志”ID:energymagazine

这就导致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多“伤害”,某些地方政策不稳定,时而允许发展时而禁止发展(生物质),使得许多投资者受到损失。

倪维斗认为我国生物质的发展实在“不给力”。因此,其在会上呼吁要真正给生物质一个名分,为其制定明确的顶层设计以及国家政策。

发达国家的能源结构发展历程是从燃煤到油气在到可再生能源。但是,中国“缺油少气”的资源状况使我们很难按照西方的路径煤改油气,我国必须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倪维斗指出同时煤也要放在重要位置,“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那么,中国如何进行能源革命呢?

我国现在仍然是煤炭时代,主要能源仍然是煤炭,这期间的重点应该放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上,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

众所周知,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期风电、太阳能的发展比较快,在我国,风电、光伏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但是生物质发展却不尽人意,倪维斗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大规模发展生物质的时候。

据公开数据计算,我国的生物质能源总量大约是10亿吨标准煤,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畜禽养殖剩余物和林业生物质资源等。倪维斗则认为,10亿吨标准煤这个数字仍旧比较保守,未来从各方面来讲都是可以大大增加的。

微信图片_20191107153908.jpg

在传统生物质燃用方式被燃煤大量替代的同时,由于大量废弃甚至就地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倪维斗指出,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填埋或者还田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要比秸秆燃烧大得多,其认为燃烧是解决生物质利用的最优办法之一。

生物质能源具有稳定供应,易存储、易运输、易转化、高品位等特点,是可再生能源中利用成本最低的能源。

要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替代燃料的使用将会是很好的选择。倪维斗预计将来很大的方向就是用生物质替代煤在电厂里使用,不仅仅是小型电厂,还有大电厂。将来用生物质替代煤在电厂里烧,还可以充分利用原来电厂的基础设施,这将是未来我国能源的发展方向,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的方向。

对农村而言,自身坐拥大量的生物质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将会对全国的生态改善有所帮助,倪维斗认为应该把“三农”建设和生物质利用密切的联系起来,可以将生物质利用作为解决“三农”的问题核心。

“生物质的利用不仅仅可以解决能源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倪维斗建议国家对此要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正确的规划。

最后,倪维斗针对生物质与能源革命实施策略提供了几点建议:

一是实施“生物质能扶贫工程”,政府搭台主推产业链形成,引进技术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调动积极性,形成“自造血”。

二是设立“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区”,分区域建设“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区”,大力推动生物质能利用从单一原料和产品模式转向原料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和多联产的循环经济梯级综合利用模式,因地制宜解决农村居民燃料、供热、取暖等问题。

三是依托生物质为核心,实现农村供能体系的多能协同。依托生物质能,配以空气能、太阳能灯可再生能源助力北方清洁取暖。

总的来说,生物质发展是全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是将来能源革命的主力。倪维斗表示,希望国家层面对生物质有明确的认识以及稳定的支持,给我国的生物质能源一个“名分”。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广告服务/会展合作:齐女士 010-56245276 13381061157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广告服务 | 营销活动 | 电展+套餐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3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