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拉开帷幕。作为中国光伏行业年度盛会,本届博览会以“聚焦能源新质生产力,绿动电力生态供应链”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新能源领域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及政策制定者共襄盛举。同期举行的“2025光伏市场发展论坛”更成为透视行业转型的关键窗口,深度解析光伏产业在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与市场机制完善中的新路径。
政策驱动产业升级:光伏迈入全面市场化时代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译阳在开幕致辞中直指行业核心矛盾:“我国光伏装机量已连续十年全球居首,但‘内卷式’竞争尚未根治。”他强调,随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及新版《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落地,光伏产业正式告别“固定电价”时代,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按下加速键。
“当前光伏已是新建电源中成本最低的选项,叠加储能技术后更将实现与传统能源的同质同价。”刘译阳指出,行业协会正协同主管部门推动“技术+模式”双轮驱动战略,通过标准认证体系升级、智能光伏技术创新等手段,引导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竞争。
技术突破引领场景革新:多领域解决方案集中亮相
技术前沿探索成为论坛焦点。天合光能战略负责人张映斌发布的“极端气候解决方案”引发关注。该方案通过定制化封装结构设计与智能跟踪系统结合,使组件在-40℃至85℃温变环境中仍保持高性能,并已实现5GW+量产储备。“我们正从‘适应环境’转向‘驾驭环境’。”张映斌表示。
安徽华晟新能源的实证数据则揭示了N型组件的场景适配优势。其研究显示,在弱光条件下N型组件发电增益达12%-15%,双面发电技术更可提升10%-20%的背面捕获率。“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设计,我们正在重新定义光伏组件的‘全周期价值’。”该公司高级总监田介花说。
模式创新激活产业潜能:从园区智慧化到海洋资源开发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龙望成处长描绘的“零碳园区”蓝图,展现了多能互补的协同价值。他提出,通过光伏+储能+虚拟电厂的集成模式,园区可实现绿电自给率超40%,同时降低用能成本15%以上。“政策驱动与市场化机制的结合,正在催生绿色低碳的‘产业生态圈’。”
当陆地资源趋于饱和,海洋光伏成为新增长极。国家能源集团首席专家汤洋指出,我国已建成百万千瓦级近海固定式光伏项目,但漂浮式技术仍面临抗风浪、耐腐蚀等挑战。“未来需突破模块化设计、智能监测等关键技术,建立海洋环境适配标准体系。”
市场机制完善催生新生态:储能与电网协同成关键
华北电力大学郑华教授聚焦储能商业化路径,提出“应绿则绿”的市场化交易机制。他建议,通过建立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市场,激励新型储能参与电网调节,同时探索共享储能、云储能等模式。“储能将从成本项转变为价值创造工具。”
阳光电源张敏则强调构网技术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区域电网特性,该公司开发出自适应调频变流器,可有效平抑新能源波动。“电网安全是新能源消纳的基石,技术创新需与系统运行需求深度耦合。”
产业协同共绘发展蓝图
本次论坛汇聚了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到项目应用的全产业链代表。上海电力设计院崔云分享的青海特高压外送项目案例颇具示范意义:通过“火光打捆”联合送出模式,实现新能源规模化消纳,年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集约化设计与标准化管理,是大型基地项目的成功密码。”
随着论坛闭幕,中国光伏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图景愈发清晰:政策端市场化改革深化,技术端场景化创新加速,应用端模式融合深化。正如刘译阳所言:“光伏产业正在从‘规模红利’迈向‘质量红利’的新阶段,一个更加开放、协同、智慧的能源生态正在成型。”
这场春天的盛会,不仅见证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转型跨越,更为全球新能源革命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光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重塑全球能源版图。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