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10-56245276

首页 电力展会 电力会议 会展要闻 会展专题 热门展讯 名企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 会展要闻 > 正文

走进碳达峰碳中和 | 保护和发展蓝碳助力“碳中和”

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来源:江苏生态环境 2021-08-23 01:50:11

气候变化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挑战,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碳中和联合研究中心将聚焦江苏省减污降碳协同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推出相关研究进展,为江苏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工作提供科技保障。碳中和联合研究中心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发起,重点围绕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管理配套政策、制度、标准和关键技术等方面,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研究,打造成为江苏省低碳研究的开放科研平台。

蓝碳的概念与分类

海洋蓝碳(又称“蓝碳”),也称海洋碳汇,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报告(以下简称《蓝碳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蓝碳概念。报告指出,在世界上每年捕获的碳,即光合作用捕获的碳中一半以上(55%)由海洋生物捕获。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目前蓝碳的概念涵盖了海岸带、湿地、沼泽、河口、近海、浅海和深海等海洋生境的碳汇,其储存形式主要包括生物碳和沉积物碳。其中,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三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Mcleod,E.等(2011)研究发现这三种生态系统有机碳埋藏率比陆地森林土壤的埋藏率高出30-50倍,并且可以保存上千年。此外,大型海藻、贝类乃至微型生物也能高效固定并储存碳。

发展蓝碳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蓝碳可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相比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作用,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毫不逊色,且具有碳循环周期长、固碳效果持久等特点。Duarte CM.等(2013)研究发现在近海的生态系统中,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以不到0.5%的海床覆盖面积,构成了海洋沉积物中50%甚至更多的碳储存量。他们将富余的有机碳产量埋藏在沉积物中,可以储存千年之久,是一种最强大的自然碳汇。

发展蓝碳可促进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蓝碳生态系统不仅能够固碳,还可以通过减少水流、改变湍流及削弱波浪运动,增强沉积作用并减少或避免沉积物的再悬浮,有效防止海岸被侵蚀,减轻灾害性天气事件影响,应对海平面上升,并且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产卵场和栖息地。

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蓝碳还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生产建设提供较大的生态空间

我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也为蓝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李捷等(2019)按全球平均值估算,得出我国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约为126.88万吨至307.74万吨二氧化碳。因此充分利用海洋碳汇的供给能力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生产建设提供较大的生态空间。

蓝碳现状与机遇

《蓝碳报告》指出,蓝碳是当前对缓解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中需要弥补的最大缺口,对沿海地区的气候、人类健康、粮食安全及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然而,全球蓝色碳汇却在急剧减少:气候变暖、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加剧会改变甚至破坏滨海湿地生态结构,严重影响其固碳储碳能力。据研究人员粗略估计,全球约有67%的红树林、35%的滨海盐沼和29%的海草床正受到破坏。

中国在蓝碳方面的工作尽管起步较晚,但我国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展蓝碳研究,在蓝碳概念和内涵、海洋固碳储碳机制研究、蓝碳资源测算以及相关政策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13年,由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发起,全国30多个涉海单位和科技人员参与共同组建了全国海洋碳汇联盟(COCA)。COCA在中国近海从北向南初步建立了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四大海域的时间序列近海海洋碳汇监测站,为深入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碳汇研究、开发近海海洋储碳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9年,我国科学家发起了“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目前已有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23名科学家签约参加ONCE计划。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林业等部门针对海岸带生态系统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例如,我国在滨海湿地建立了数十个红树林保护区、数个海草床保护区和盐沼湿地保护区。虽然这些措施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但是也保护和恢复了大批蓝碳生态系统。蓝碳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助于增汇减排,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我国沿海省份也积极采取举措,推动蓝碳发展。山东省威海市于2021年4月,发布了全国首个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广东深圳市制定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海洋碳汇核算指南》,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功注册为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并成为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海南省是全国首个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省份,开展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积极探索设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浙江洞头区政府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签署了《海洋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实施蓝碳项目。

江苏发展蓝碳的优势和挑战

蓝碳发展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江苏省滨海湿地面积巨大,是全国滩涂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海岸类型以淤泥质海岸为主,淤泥质滩涂具有相当强的碳埋藏能力。同时,在近岸浅滩和0m等深线以上滩涂分布有大量海水养殖,主要养殖品种为贝类和藻类,贝藻类在碳循环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江苏省积极保护蓝碳资源

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开展苏北浅滩湿地和植被调查,全面掌握湿地和植被存量变化情况,此外还积极开展南红北柳、蓝色海湾、海洋牧场等生态修复项目,有效保护了江苏的蓝碳资源。

滨海蓝碳生态系统面临的 困难和挑战

过去几十年海岸带地区的滩涂围垦、鱼虾养殖等土地开发活动导致滨海湿地面积减少,固碳功能和碳汇潜力下降。此外,大型藻类等具有海洋固碳能力的生物不适宜在江苏淤泥质滩涂种植,加大了人工干预增加碳汇的难度。相较于其他沿海省份,我省蓝碳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对于沿海湿地资源,大多围绕减少陆源污染物、预防生态灾害风险等方面开展,尚未进行有关蓝碳行动的专项实践。

江苏开展海洋蓝碳研究的对策建议

加强对蓝碳的保护与管理

制定滨海湿地修复法规和标准,通过保育牡蛎礁、碱蓬、柽柳、芦苇等滨海生态产品推行蓝碳行动,推进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并增强湿地蓝碳功能。加强人工渔礁和海洋牧场建设,进一步释放江苏省蓝碳资源的巨大潜力,有效增加蓝色碳汇。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研究示范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模式,试验并建立最佳生态管理对策,制定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大化的生态管理方案并付诸实践。

加强蓝碳监测调查能力建设

加快建立江苏省近岸海域碳汇监测站,实行多站联网监测,探究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反演碳埋藏和释放时空变化格局,全面掌握江苏省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的特征,为今后制定工作方案和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加强蓝碳科学理论研究

积极对接省内外具有蓝碳研究基础和条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支持科研创新,在江苏省率先启动蓝碳基础研究工作,初步构建起蓝碳领域创新发展优势平台支撑体系,推动建立蓝碳技术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支持项目,鼓励蓝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示范,积极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江苏力量。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新闻排行榜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广告服务/会展合作:齐女士 010-56245276 13381061157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广告服务 | 营销活动 | 电展+套餐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3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