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投放 |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光伏会展网 > 光伏要闻 > 正文

内蒙古9GW+,山西8GW+……国家电投、大唐、阳光电源等光伏投资版图!

北极星光伏会展网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2021-01-12 11:00:40

迈向平价新时代,光伏发电前景更加广阔,央国企、民营企业的电站开发热情持续高涨。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国家电投、大唐、华电、国家能源集团在内的央国企以及阳光电源、正泰新能源等民企与部分地方政府签订了超过60GW新能源投资项目,其中光伏项目在40GW以上。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作者:燕七)

光伏投资分布:内蒙古9GW+,山西8GW+……

内蒙古以超9GW规模排名第一,山西光伏项目投资规模在8GW以上,其中未包含风光储等一体化项目。云南已近4GW规模排行第三,其次为陕西省,总投资规模为3.4GW。江西省以3GW位列第五,此外,黑龙江地区截至目前共获得2.15GW光伏投资规模。其余超过1GW规模的省份分别为贵州、广东、河北、甘肃、湖北、河南。

1.png

从投资企业来看,内蒙古地区共获得国家电投、华能、国家能源集团、天能重工、大唐、京能、三峡新能源等国企青睐,此外正泰新能源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签署了200MW风光储+生态治理能源示范项目。规模最大的项目为国电电力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签署的5GW光伏合作框架协议。

山西共吸引国家电投、华电、三峡、华能、大唐、中广核、中煤等央国企企业以及浙江能源集团。这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华能与中煤、浙能合作投建的6G平价风光项目。

在云南省,三峡可谓是布局最为积极的企业,不仅单独投资了23.76亿元的光伏项目,还与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共同开发8GW风电和3GW 光伏项目。

陕西地区设计光伏的投资项目总计在3400MW以上,其中包含国家电投拟投资的1GW光伏、风电及综合智能能源、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隆基清洁能源在陕西投资了1500MW光伏平价示范基地项目。

国家电投拟在江西投资3GW光伏项目,其中在新丰将建设2GW项目,在会昌县将建设1GW光伏发电基地,总投资160亿元。

广东地区整体光伏项目类型以渔光、农光等复合项目为主,其中广东能与集团共投资了近900MW项目,华润将投资500MW项目,大唐也有两个项目在此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广东已有17GW光伏项目完成备案,未来广东省将是平价项目的领跑省份之一。

近期,黄河水电公司宣布将在黑龙江大庆建设1.05GW光伏+储能基地平台,此外龙源电力在鹤岗签署50万千瓦光伏平价上网试点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并在同江市签署了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

截至12月31日贵州省5.22GW竞价项目全部实现并网发电,看中贵州的光伏投资机遇,大唐、华电、国家电投纷纷布局。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大唐和国家电投共同签署的1.1GW光伏开发协议,投资金额40亿元。

河北地区2020年可查的投资项目共计1.4GW,其中国网综能在张北投资了1GW光伏生态小镇示范项目,国家电投与赞皇县投资签署400MW复合型光伏项目开发协议。

甘肃截至目前光伏、风电总规模为3.5GW,投资主体包括中国能建、四川能投、阳光电源和正泰新能源。

而从上述投资项目中可以看出,光储一体化项目备受企业青睐,截至目前上述地区共签署了10个相关项目投资协议。

以下为投资项目详情:

2.png

3.png

4.png

5.png

各地区“十四五”光伏机遇

2021年堪称光伏平价大年,结合此前能源局发布的第一批33GW平价项目和约8GW竞价转平价项目,2021年将有至少41GW平价项目需要建成并网。

6.png

从地区来看,广东异军突起,共有12.82GW平价项目,湖北和河北平价规模均超3GW。平价规模超过1GW的地区有10个,分别是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和天津。

而根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2020年广东、安徽、河北、辽宁、广西、湖南、内蒙古、山西9省区大型光伏项目(大于6MW)备案规模已达79GW,大部分项目的实施时间聚焦于未来二到三年。其中,湖北备案项目高达23GW,广东17.6GW,安徽备案规模超10GW。

7.png

不仅如此,多地区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光伏发电纳入重点支持领域。

江苏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底江苏光伏装机达到26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与集中式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2GW、14GW。这意味着5年内江苏将新增9GW光伏项目,年均规模在1.8GW以上。

青海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建设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促进更多实现就地就近消纳转化。

需要关注的是,多地区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支持“风光储氢”、“水风光储”等一体化项目建设,提高各类能源互补协调能力正成为实现我国碳减排、碳达峰目标的重要途径。

8.png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