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10-56245276

首页 电力展会 电力会议 会展要闻 会展专题 热门展讯 名企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 会展要闻 > 正文

SENC | 光伏前沿技术

北极星电力会展网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2019-06-06 04:11:55

Armin ABERLE:大家早上好,我来自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非常高兴,欢迎大家来参加第十三届光伏前沿技术主题论坛,我们今天讲的都是最新的模块技术,电池技术。

有请第一位讲者,来自VDMA,德国欧洲设备生产商的协会,她来讲一讲晶硅、光伏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当前趋势。Jutta TRUBE博士是一位物理学家,在VDMA工作超过五年,她非常关注于国际光伏,她跟分享一下晶硅,国际光伏方面的趋势。

Jutta TRUBE:大家早上好,感谢诸位早上光临,9点钟可能人来的不多,说一定一会有更多人过来。我来讲当前的趋势,我主要讲的是国际光伏技术路线方面的一些内容。我们讲一讲VDMA代表着3200家欧洲企业,主要是设备生产商。包含了纺织、汽车等各种工程设备生产,我们的成员非常关注于信息技术未来话题,市场上需要的一些动态等。

我来介绍一下国际光伏技术路线,我来讲一讲,我们不仅仅是欧盟的协会,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办事处、上海有个办事处,所以说我们的同事、合作伙伴也来自中国。我今天的主题给大家看看国际光伏技术路线方面的数据,首先给大家做一个总体介绍,然后从晶片、电池、模块和系统角度一步步跟大家进行分享,最后做一个总结。

看一看国际光伏技术路线,我们有55个国家都做出了贡献,来自于亚洲、欧洲、美国,每年我们在路线图上都增加晶的信息。比如说去年我们关注了90张图,信息问题都发给所有的参与方,VDMA收集数据,加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最后把这些数据发表。发布之前,我们有国际委员会主席,也就是说来自美国、中国、台湾地区等VDMA的代表一起讨论,然后决定哪些要发布,哪些不发布。我们就会有新的一版ITRPV(国际光伏技术路线),如果对此感兴趣,我这边有几份,你可以带回去看看。

我们看看PV曲线,今年年末我们在安装方面达到了109GW,一般的增长是20%、23%。看过去几年,从2006年到去年,我们看到学习速度更快,我们不知道未来几年还会不会持续。我们看模块,分成了四大类,看不同的晶片,2018年1月份和2019年1月份对比,你会看到右图,大幅下降。这个是因为中国“5.31”的要求有所改变。

我们再看材料,主要是单晶硅,N型,因为它的效率更高,比如说银浆连接等等。我们看到,浆和磷掺杂会提升材料的质量,在未来几年会不断出现,这是铸晶硅所出现的趋势。在未来几年,晶片的尺寸会有变化,最早是165,然后又提升了尺寸,特别是多晶硅。单晶硅也是如此,单晶硅尺寸更大,166这个也会慢慢出现。特别是设备生产商和电池、模块生产商,我们应该有一个标准化。原来是156,现在变成161,所以设备生产商要特别关注于成本控制。

我们以为市场会有所波动,但是现在硅材料变得越来越便宜,我们厚度削减方面做的并不强。单晶片的材料,比如PERx厚度会慢慢下降,这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再看到接口损失,多晶硅的使用也会下降,材料越来越便宜。所以在做晶片的时候成本就比较便宜了。

我们看大概都有什么样的产品呢?BCF会慢慢变少,PERx会变主流,SHJ串联会上升。PERx、SHJ等等能够做双面应用的。这会促进其效率,提升整个模块的效率水平。我们也会看到PERx在未来几年将会占主流,这是我们数据得出的一个结果。根据我们的数据,我们进行了前景的展望。前面讲过,这个技术可以做双面开发,大家看到双面组件在2029年将会高达60%,我们觉得这个会提升效率。

再看材料方面的趋势,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里面的连接,特别是用银量,我们看不同的电池类型,看这边的含银量。这里面的含银量会慢慢下降,A型的概念需要更多的银,和P型对比,我们也看到,单印刷会成为主流,在过去几次我们展示出,总线会慢慢上升,3、4的这个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我们再看铝,看到铝双面晶片只用20%的铝,在后侧进行电路的安装、连接。

接下来讲负荷的损耗,在这个方面可以看到,这样的值是在下降,这个也是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考虑到我们要如何提升效率的时候,讲到负荷的损耗。对于N型的电池,你看到它可能是在10左右,2013年的时候可以达到。在2023年的时候,正面和背面,负荷目前是接近于双面的损耗。

我们要讲到降低成本,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要改善我们的不同设备通量,我们看到这个趋势是向上的,所以我们的通量在化学工艺中,在热的工艺中,都可以看到通量的提升。还包括在金属化的工艺中,我们要考虑综合的设备效率,现在化学这块是93%,可以提高到96%的设备综合效率。热和金属化这块稍微低一点,也可以到95%,这是设备综合效率。WIP的跟踪标准,硅片的跟踪,可以讲电池片跟组件连接起来,进行可追溯性,这已经是用在实际的应用中了。

要进行质量的控制,是要进行自动化的检测,包括在电池片的检测。在2025年,我们可以达到100%的自动化光学检测。还有一个是在电池片层面的电池发光,也是在不断增加,也会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只是说现在份额比例来讲还比较低。

接下来我们会讲到电池的效率,这个地方讲的是对于我们的单晶硅的,从2018-2029年的对比。2018年在22%左右,我们会看到对于P型和N型,以及异质结、硅异质结,可以看到2018-2029年的电池效率的趋势。硅异质结2029年可以到25%,我们可以看到在右手边的途中,是电池片制备的规模,电池制备规模可以达到2GW,可以使制造成本降低。

这张图片上展示的是我们的通量的效率,这也是对比了单晶硅和多晶硅,也就是微晶硅和单晶硅的差异,在CTM这块是1%的差异。2016年是半片电池,CTM对半片电池组件提升是2%左右。还有自动化,以及机械和设备方面,主要是针对制造的角度,现在已经有了很高的渗透率,也就是未来制备的自动化设备,还有就是我们自动化的配方下载,在系统中的自动化的趋势。在组件的检测方面,我们有自动光学检测,还有光质发光,或者电子发光的检测。这些都是我们自动化的趋势,包括在组件层面的自动化。

讲到总的拥有成本,我们度电成本以及系统的趋势,我们在美国跟合作伙伴一起做预测,这上面可以看到,我们做的对比,也就是每千瓦2美分,这是沙特.阿拉伯的。4.8美分是德国的,橙色这部分可以看到是我们现在做的预测部分,现在是在下降,在接下来的几年也会持缓慢下降的趋势。我们也做了组件的,包括屋顶的,还有电厂的系统市场,另外是漂浮式的光伏也会有增加,在未来可能会有5%左右的比例。

在接下来几年,我们的市场一直到2050年我们也做了一些预测。今年我们也是跟芬兰的一位教授一起做了预测,并且也跟我们过去做的预测做对比,包括IEA的预测做些对比。这个是针对整个世界不同的国家,主要是针对电力的,还有一部分是交通的,还有一部分是供暖的。

在这里看到市场的高峰,在2050年会达到峰值,所以对于未来我们的光伏是充满着前景,尤其是我们整个的可再生能源都会有着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未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讲都是一个好的消息。当然了,ITRPV也是从不同的研究机构,以及产业收集信息,进行市场接下来的走势分析和研究。

总结,我们看到基于硅的光伏仍然保持着主导的地位,尤其在接下来的几年,就像过去一样。可以看到,这个市场份额是一个主导的,我们的光伏市场会进一步出现多元化,包括我们的技术,以及我们的应用方面都会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还有一个是我们是处在一个对于成本非常敏感的市场,光伏也将会是保持它的成本敏感。产能的增加,我们的光伏在装机方面也会持续增加。这就是ITRPV,大家可以进入我们的网站,免费获得我们很多的信息。谢谢!

Armin ABERLE:非常感谢您的精彩介绍。我们也说到了全球的光伏,包括价格,还有我们成本在持续的下降,所以未来是非常光明的。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提问:非常感谢,给我们做了非常全面的介绍,你讲到2023年将会是叠层的电池,占比会增加。您介绍中说到行业中很多制造商也在做叠层电池,从硅的消耗方面,或者基于硅的技术,什么样的一些技术会用到我们的叠层电池上?

Jutta TRUBE:我觉得有多个技术,包括在德国有些公司也在尝试着使用,比如说电池本体的技术,当然还有硅基的技术。

提问:P型这一类的电池现在已经有考虑呢?还是说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Jutta TRUBE:这也是一个可选的选项,当然了成本是一个方面,现在我们还没有非常详细的信息,关于它的发展路线图。

Armin ABERLE:再次感谢TRUBE博士。

接下来有请第二位演讲者,是Dirk-Holger NEUHAUS博士,也是来自德国的,也是学物理的,他也是获得了博士学位,主要是研究玻璃等方面的技术。他回到德国花了17年的时间,也是组建了第一个产线,在2018年他到了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做电池组件的研究工作。有请!

Dirk-Holger NEUHAUS:谢谢主持人对我的介绍。各位早上好!

今天我主要讲的是高效的硅太阳能电池和组件。我也会说到在工艺以及设备方面的情况,我选择这个话题,其实是想要强调我们设备的重要性,尤其在推动创新方面设备的重要性。我的演讲中第一部分会有一些市场的数据,是前面讲者已经提到过的,所以我们会讲讲当前市场的现状以及现在的技术,以及未来的技术趋势,同时跟大家讲讲PERC电池的发展,它的一些背景,以及为什么PERC电池变得越来越成功。另外在PERC电池之后,后续我们会有怎么样的技术方向,同时我们也会讲到很多组件的技术,也会给大家做一些介绍,包括未来这个领域组件方面技术发展的趋势。

这张图前面大家看到过了,这个是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尤其是在蓝色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我们的铝背面电池的技术,这在过去十年中一直保持主导的地位。橘黄色的部分是PERC的电池,还有一部分是PERL和PERT,主要是PERC的技术。这部分也是成为了主流的技术,我们也会看到有些小众的市场,包括异质结、IBC的技术,它是小众的市场,但是还是在稳定的增长和发展,所以未来也有很大的潜力。这将会变成主流,现在PERC日益赶上,大家都会问为什么?我们这边有众多概念,有一个概念成功,另外一个概念可能就不成功,为什么这样子?我决定是三方面,和其他相比,PERC非常简单,有点像铝BSF技术,投资比较小,失效的风险比较低,所有的加工过程和铝BSF加工过程差不多。BSF里面也参与所有的这些,铝BSF技术是过去的趋势,所有的设备等等都可以继续使用,所以说PERC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这是个新技术,它能利用老技术设备。

再看另外一点,我们讲到硅晶模块,电池效率不断上升。看这张图,过去几年效率的曲线图,从0.5到0.6,每年绝对效率得以提升。铝BSF技术已经到20%,到顶了,你想继续改进效率,需要新材料,之后就来了PERC,它高达24%,下一个是什么呢?我们就要去研究,很可能就是新的接触方法,我们还要继续研究。

PERC有什么特点呢?未来将会是钝化接触。右侧的图是正常的铝BSF,需要对它进行一定的改性,达到底部的PERC太阳能电池。这里面有不同创新想法,有的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使得结构能够得以应用。首先PERC这个概念很早提出来了,20年前就提出来了PERC的概念。概念很早就有了,当然生产的工艺特别复杂,所以另外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创新,使这个工艺能够不断提升。比如说这边有激光的加工,得以使工具进行钝化,然后是多晶硅,还有氧化铝,另外一方面,我们很早观测到在背侧中间层可以反射光,光驻留,所以后面做得好,前面有一个选择性发射概念。以前都是磷、玻璃、激光掺杂等等,这些都是很多新技术,以前老技术要40个工序才能做成,因为新技术的发展,现在有8-10个工艺流程就能制造。

这概念存在了很多年,必须有设备才能生产这样的新技术产品,没有设备的开发,这个技术就无法成功生产,PERC电池就无法制造。这里面我展示了三个最重要的内容,一个是单面蚀刻,PERC后面抛光非常必要。它现在没有硝酸,而且现在做的比较好的是施密特和德国的公司,现在工装也比较大,他们做研发做的非常好,通过一侧就可以制造晶片,就使得它能够成功。第二点是钝化,要进行氧化,以前特别贵,现在开发了直接或远程PECVD,把这些元素进行钝化。一些公司大型的工具,一小时可以生产3000张硅片。第三是激光开口,涉及到发射器和接口,使用激光进行加工。

在这里我把序列再给大家看一下,这是加工序列,这是铝BSF的结构,左侧展示的是五大步骤,也非常简单。而在右侧就是额外要进行改性,比如说第三步,就是边缘隔离,有一个工具来进行处理这一点,选择性技术处理。第四进行后钝化,瓦斯烧制等等,也有公司使用再生技术,使后面更加稳定。工艺对比,右侧展示的是背侧额外加了几个步骤,有一个选择性,发射器,而且这个是用磷玻璃就能进行生产,很简单就把原来铝BSF的技术用在PERC生产上。左边的技术用了20年了,右侧WTIC非常复杂,因为本身生产都有难度。

PERC有其优势,如右侧所示,大家看到内部的量子效率,虚线和实线,看到电流在前面改进,用了一个选择性发射器,也用了这个吸收,在后侧减少光驻留、光捕获。这个就带来了非常高的电流,大家也可以看到,电压方面也有改进。它用了这样一个选择性发射器,把后侧也进行优化,所以前面的组合更简单,系统变得更强大,电子发射器和选择性发射器负荷减少,就出现了非常好的稳定电压。

再讲生产,我从Solarworld借鉴了一些数据,大家看到生产,曲线左侧基本上是铝BSF的水平,慢慢改进,改进的程度、效率就到顶了。再看2012年的时候,当时我们还是使用PERC,效率有了陡增,而且还能够继续提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说当时PERC做了第一个试点,使用了热氧化铝蒸发,当时一小时能生产4000个晶片,这时产量相对比较低。后来有了新的解决方案更容易,它们的结构没变,到2012年我们引入了PERC进行大批量生产,有单晶硅,Q-Cells公司也在进行单晶硅实验生产,这些技术基本上来自于同样一个研究所。所以说2012年不用做试点了,我们就用新的工艺。比如说真正的钝化,使用了PECVD,光开口,就LCO技术,也用了网板印刷,进行处理。大家都说,当时说PERC挺好的,我们也用了,说效率要达到20%就够了,是不是要继续开发?有没有必要?后来2015年就发布了PERC路线图,这个对工业太阳能电板进行定性,进行了模拟。我们看到,通过努力我们可以使它效率达到24%。2015年有一家公司就引入了双面PERC解决方案,以前见过,现在变得越来越主流,这个一调整,整个把它前后覆盖,然后把铝变成网格,进行后部钝化,进行厚度控制,然后是玻璃对玻璃,就可以获得背后额外的电流。

这就是一个路线图,前面提到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线图。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路走对了,我们做了计算的时候,我们发现,电池的开发有不同技术,我们就关注了PERC这个技术,一家公司找对方向才能成功。

我们来看这些不同的内容,哪个才能改变未来,不能够太过于先进,我们要看不同策略方法的优点,然后选择了一条路。这条路它的斜率最高,可以达到最高的效率,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射器,使用激光掺杂,蚀刻,后侧要进行更好的处理,我们需要改进材料,然后需要再生技术,然后从线接触到点层接触,再由金属化,多线设计等等。任何一家公司路线图都会去考量这些内容,当时我们就说咱们把这些要素放到模块当中,使用模块技术,使用多线技术,最后我们就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功率,我们的确要走这条路,向这个方向迈进。

现实当中我们看到那条试行线,我们就想一步步来,向上推进。比如说2018年这个试点运营就停了,但是我们落实了很多内容。其实大家都在研究这些方向,这些要点,然后比如说从军制发射器到钝化发射器,从300微米到130微米线宽。这个让我们的发射器可以更好,这样我们的细栅数量就增加。通过正确使用数据,我们可以达到124的细栅,这是一开始我们都没有想象到的。

另外我们看到对于再生和规定方面,我们也需要能够有更多的提升空间,通过优化,但是要想到如何避免衰退。再过去一些年,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我们能够达到比较高的效率,所以这个也就是说23.2的得到实测定的数据。

我们刚刚讲到了PERC电池,包括双面的PERC,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是在2013年的时候想到的。现在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把它推广,通过我们的产线进行实现,这其实是结合了不同的,包括电池片的技术和组件的技术。同时,通过这样的一些总结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实际效果,也会给我们额外的5%-20%的增益,这当然是要取决于具体支架的高度、间距、反射率和双面率,这样可以得到不同的增益。

接下来在我们PERC电池发展之后有什么样的方向?当然我们对于PERC这块还有改善的空间,尤其是在钝化接触这方面,我们的多晶硅其实已经是存在很长的时间,已经有较久的历史了。其实在1985年的时候,就有了多晶硅,在1990年的时候,就对IBC电池使用了多晶硅的发射机,在2013年又实现了23.7%,差不多24%的水平,是隧道氧化成钝化接触的技术。

在这个上面看到我们的隧道氧化层钝化的接触,隧道氧化层,包括界面的钝化,还有氰化缺陷的钝化,就像这个结构上看到差不多是15微秒的时间,所以是非常成功。现在已经是在太阳能系统上使用了,不只说钝化的质量,以及我们的表面接触质量都是非常好。即便是在高的电压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好的表现,所以这就表明这是一个好的材料。

这里就不非常详细介绍了,但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这是我们的针孔传输,或者是针孔的运输,是类似于传统的局部接触,在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我们的N型的单晶硅25.8,N型的多晶硅22.3,N型的多晶硅在100平方厘米的面积下是24.5。

这是我们过去一些年效率提神的曲线,从2013-2019年效率提升的曲线,还包括工业化的产品效率曲线,这个方面虽然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还是需要有更多的改进。还包括选择性的接触,就是在正面和背面选择性的接触,这个是很重要的。

这上面还是我们的隧道氧化层的钝化接触,是非常复杂。如何从我们现有的PERC产线上进行升级呢?我们就需要,比如说从材料的,从正面以及背面的,包括我们的扩散,还有硼扩散,我们需要隧道氧化层,这样整个的结构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在设备层来讲,我们也是需要不断去推动设备的发展,很好的一点是,包括开路电压,以及填充的因素,这些在我们内部所做的对比和研究。具体是要看相应的配置,我觉得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好这样的一些设备准备,最终我们相信能够有更多的设备优化,在我们组件的技术方面。

我们刚刚说到了电池片效率的发展,我们也想从组件的层面来看,比如说全切和半切的电池片,到电阻连接器的损耗。还有屏的带状到线的互联,到电阻细栅的损耗和光线,以及叠瓦到连接器的损耗和母线的遮挡。我们组件想要减少它的光学和电器的损耗,同时也是希望使电池片更小,细格也是在这上面给出了宽度,以及电池片的参数。

我们可以使用叠瓦组件钝化边缘,还有半切的电池片跟6条线进行互联,这个是没有边缘钝化的,这是可以得到最好的组件效率。组件的功率可以是半切电池片跟6条线进行互联,而没有边缘钝化,这样的话我们功率的增益是可以22.25瓦。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说的是在电池技术方面大家非常关注,但是我们组件的技术方面有很多的一些隐性冠军,可能大家忽略掉的。包括刚才说到的半切电池片,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电池的效率,从而可以对我们的组件带来好处。

电池的切片技术,这还包括相应的设备,这有叠瓦的工具,这是传戒的TT2A00的工具,这个工具是SWCT,也是智能线连接的一项技术,是低温焊接的,可以有8到24条线。

这就是给大家做的介绍,谢谢。

Armin ABERLE:非常感谢您的介绍,帮我们来介绍了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也是给我们介绍了20年的发展态势。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提问:我们也看到了氢能这一块。

Dirk-Holger NEUHAUS:其实我刚刚主要讲的是PERC,我想说的是PERC在未来,我们希望还有进一步的优化,但是工艺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还是有进步改善的空间。对于硅制异质结可以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可能在初始的投资和成本方面要考虑的,这个是效率的角度来讲。或许我们两个方向都可以进行发展,也就是说两个技术是可以结合使用的,其他的方面都是差不多。

提问:非常感谢,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互联的,也就是互联的技术。目前来讲你可能是比较推荐叠瓦还是多层的技术,你觉得哪个更好一点?

Dirk-Holger NEUHAUS:如果说想要有一个很高的组件功率,可能会选半切的半片电池,如果想要最高的效率,你可以选择叠瓦的技术。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关于技术,我们隧道氧化层,知道IPECVD已经有在使用了,PECVD也是很快跟进,对于这个技术您怎么样的建议?

Dirk-Holger NEUHAUS:现在已经是有不错的发展了,我觉得PECVD更好,我在这块已经有20年的经验了,所以不错的。

Armin ABERLE:接下来我们会有请到下一位讲者邢国强博士,他是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公司,中国区的CTO,他会跟我们讲一下光伏量产技术的进步和挑战。有请!

邢国强:谢谢主席对我的介绍,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来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我今天早上唯一一个从制造商的角度做介绍,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下量产方面的技术发展,以及相应的挑战。

对于光伏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这个行业的人,我觉得在过去的3-4年的时间,真的觉得是令人激动的几年。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进步了很多,同时也是发展非常快。所以要去描述这样的趋势,可以说就像是好莱坞的电影,也就是我们速度与激情这样的一个描述。

这张图上给大家看一下,介绍我们的公司,我们公司已经是33GW的组件发货量了,同时有4.6GW的光伏项目已经交付了。这是我们的阿斯特阳光,我们其实就希望能够去创造不一样的技术和产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就像是NEUHAUS博士,我们都看到了这样的趋势。这一页给大家展示的是学习的速率,就是光伏的组件,在过去12年学习的速率增加了40%。未来的里程碑就是下一次翻番达到TW的水平,这个能够在2022年实现。价格趋势会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达到下降23%的水平呢?技术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有一方面是规模经济的发展。

这边我使用彭博社的,找到了技术进展,传统的铝BSF、电池,它们的市场份额后来有单晶、PERC取代,明年以及2021年,多晶、PERC将会不断发展,到了2021年我们会看到,然后你看到两者各占50%。

这张图给大家展示多晶硅技术发展,在过去十年左右的历史。铸造技术本身生产能力大幅上升,还有高性能模块不断发展,在去3、4年当中,可以说大幅发展。我们用了一些缩写,一个是P3,它是MCCE+DWS的晶片技术。到了P4技术,就是P3+PERC,现在我们再用P5技术,就是铸造单晶硅,也就是说在多种成本下的单晶效率,在引入更大的晶片方面,我们是领袖。我们现在用的晶片尺寸是166毫米。

NEUHAUS教授已经介绍了PERC这个技术,从原来的铝BSF技术,现在我们转移到了PERC技术,对其后侧进行结构改变,就成双面结构,这已经成为主流。但是这边有很多挑战,因为本身表面钝化,所以说它的大小变得越来越重要。LeTID,还有LID等等,因为更多的电压在模块侧,那些连我们不能够忽视,而双面PERC我们每个人都在讲,双面系统更加可靠,更加有效率,怎么实现呢?当然要开发很多技术才行。

所以我用这张片子给大家展示一下,光质衰减,以及光和高温质衰减。LeTID这个衰减是在高温下产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衰减。我的同事们今天下午也会做演讲,专门讲LeTID,风险测量,如何来削减风险,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今天下午专门去听这个演讲。

LeTID在单晶硅、多晶硅都会出现,在去年就有讲过LeTID平均,实际上是单晶硅比多晶硅高1.7%,所以我们要应对LeTID的风险。在我们公司,我们花了4、5年专门开发LeTID的削减技术,从材料这方面,从电池工艺方面,更加重要的是电池制造完成之后还要做高级再生,这样才能够消除LeTID。而且在生产工艺当中,质量一定要大幅提升。结果UNSW比较了不同公司的LeTID,而我们是LeTID控制方面的领袖,而且我们的用户也对我们产品P4更加有信心。

这张片子我非常喜欢,这张片子展示了我们公司的电池技术演进过程,这个就表现出技术升级如此之快,多发生在过去3、4年,每个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技术。P2技术、P3、P4,一直到P5。如今100%的一些电池都已经转换化PERC技术,如果说你比较一下前面博士的演讲,事实上我们在这些技术上面是完全领先的。对于PERC电池效率的提升我们有自己的路线图,我们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才能提升其效率,能够达到23.1%。

我要再讲讲P5,它是铸造的单晶硅,这个不是新的事物了,这是7年前很多公司做了这样的研究,甚至进行了试生产,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要以一个多晶硅的成本实现单晶硅的效率。我们的黑硅技术在P5的开发当中至关重要,我们在表面上进行MCCE技术进行处理,这个就给我们带来非常好的电压,而且更加美观,使P5模块更加漂亮。

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在P5技术下,我们可以提升模块电压,提升15瓦。P5和CCE单晶硅是4到5瓦的差异。而且大家可能听到过上周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的研发团队设定了P型,大面积电池,这是单晶硅,这是22.28%,而且都是大规模生产技术,用了黑晶硅,然后进行了钝化,也使用了传统的氧化铝,后侧背化,然后也进行了金属化技术的应用。

NEUHAUS博士讲到模块技术是一个隐藏的冠军,现在冠军已经登堂入室,进入到生产阶段。过去3、4年当中,我使用了,当然这是我们自己的术语。最早我们是五个总线,现在是多个总线,传统的背板到玻璃一直到双面,晶片大小从156变成了157,现在达到了166毫米。我们在打造400瓦的模块,然后我们不断提升技术,到叠瓦技术。

这个就展示了模块技术发展的产品组合,2017年的时候,我们用了半切技术,叠瓦技术。有听众就问,选什么模块好?要看应用才对。这也同时要看平准电价的要求,一个是HiDM,或者叠瓦,模块的效率更高,更美观,放在屋顶比较合适。也可以是双面的,HiKu或者BiHiKu,我们去年就是双面模块,出了3GW的产量。

大家看到模块的电容是在不断变化,2017年的时候只有2.7GW,这是半切的。而绿色部分,展示的是多总线的,也有半切的。到了年末,2019年年末,大家看传统的已经变成少数了,所有的模块都已经升级,到高级模块技术产品。

我要用一张片子给大家展示一下半切本身带来的优势,我们认为这个技术将会成为主流,应用到未来模块生产当中。因为当有了PERC电池和模块的电压,提升幅度交大,通过半切,电流降了一半,电阻下降了75%。然后功率上升,可靠性上升,温度也得以下降,下降1-3度,这要看环境。而且对于太阳遮蔽有更好的耐受,所以我们现在是400W的产品。大家记一下,半切技术将会变得越来越流行。

如果说你比较平准电价在不同模块之间的差别,你会看到HiKu是有平准电价的优势,在高于其他的的,这边的差距是1%到2.8%的差异。这是双面的,这真的是热门技术还是因为炒作呢?我觉得对于双面的组件,我们将会看到可以提升系统的收率,我们也需要回答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它的精准性,比如说双面的系统,我们的增益会有多大,同时我们如何最好的来进行双面系统的运营和运作,之后王博士会给我们专门做一个演讲,也会讲到双面的技术。我们如何去改变,或者说改善双面的组件可靠性?这些都是要去回答的问题。

这部分就不非常详细介绍,只是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公司所设置的如此多的双面测试基地,是在全国各地,有些系统已经是在全年收集了数据,有些系统才使用几周的时间,才刚刚才运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双面的系统是会有5%-10%的增益,也就是在我们的单晶硅的系统中。

时间也到了,这里是我的一个总结。技术的演进是非常快速,同时我们也看到PERC电池的技术可以带来很高的效率,但是也同时面对着一些挑战。我们必须要把组件和系统结合起来,整合起来,才能够得到最佳的效率。我们光伏的制造商,不管说是一家新的,还是说我们的老的,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厂商,我们都需要去适应,然后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才能够生存下去。谢谢!

Armin ABERLE:非常感谢,谢谢邢博士,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说我们会有隐形冠军,包括来效率方面的隐形冠军的存在,非常感谢邢博士精彩的演讲。

接下来我们请到下一位演讲者是Anis JOUINI博士,来自法国国家太阳能研究所,他是学化学的,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也是学材料学的,是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从2009年就到了法国。现在他是INES太阳能技术部门的CEO,他主要讲讲法国INES从现在的发展到未来太阳能一些先进技术使用介绍。

Anis JOUINI:各位早上好,我这部分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INES所做的工作,包括在法国能源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两部分。更多的会讲到我们的太阳能光伏的技术,以及铸造的单晶体和硅异质结的技术。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们研究所所在的地方,这个是位于我们法国的中心,所以其实从里昂可以开车就到研究所。这里主要是做一些智能连接,以及系统集成,还有创新方面的光伏的、能源的,以及储能方面的一些研究和开发工作。

我们是叫做CEA 法国,我们公司在创新方面是有领先的,已经有超过2万多名的员工,大部分是工程师,我们是有50亿欧元每年的预算,同时我们每年是有750项的专利。我们非常荣幸的是,我们也是从政府的评比中创新能力排到前25位,这是我们很自豪的一点。在世界各地我们都会不断推行我们的创新,在下面这部分,我们主要是涵盖了四个领域的研究,包括国防安全方面的,还有核能,还有一些基础研究方面的。大家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可以到我们的网站。

对于CEA,我们其实是在能源的生产、储存方面,以及电动汽车,然后在INES,建筑光伏一体,网络等方面,集成方面,都是我们开展的工作。

介绍我们的单晶体,这个原理非常简单,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在我们的材料,以及我们的微晶硅方面,DSS方面这样的演变,这样可以实现,包括单晶体硅锭的技术,其实在几年前,我们又开始了全单晶硅硅锭的发展。另外还有我们HP的技术,还有另外一些概念,为什么不适用这样的之拉圭(音),而是使用少量的硅。还有一个我们已经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这是从市场上来看,竞争本身是好的,但是我们需要通过提高质量,包括单晶硅的质量,还有提高我们的产品效率,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包括我们的区熔法、之拉圭市场的竞争都是越来越激烈,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有更多技术的优化。

这一页给大家展示的是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我们从一个非常小的硅锭开始,也就是说从小的硅锭开始进行设计,包括液相的研究,之后到我们后续的工艺。2012年我们到了第5、第6代的产品,我们希望能够以这个技术为主,尤其是我们的硅锭的质量为主。我们也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能够实现全单晶硅的硅锭技术,也就是40厘米的硅锭已经是城规试制。

对于第5代、第6代也是一样的,之后在2018年我们还有一些剩余的液体,我们就希望进行冻融,再做研究之后,我们在N型方面具有竞争力。像GCL在这方面也是有技术,我们现在做第8代的硅锭,我们的研究并不是说要增加硅锭的尺寸,更多是希望在组件的层面,通过这个技术确保硅锭是最高的效率,包括N型的,我们希望在高温下的加工能够有更好的性能。

这个是我们从第8代的硅锭,左边是第6代的硅锭,可以做这样的对比。我们就希望,450,第8代只有250,可以看到,对我们这样的研究机构,我们希望能够为产业带来更多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做,包括在缺陷的发现,以及缺陷的解决等方面,还有我们的轮径,SGB这些,是我们后续要关注的方面。我们也非常愿意跟我们的产业携起手来,通过合作把技术转化成市场上最新的产品,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它们应用。

我们也有一些新的成绩出来,包括刚说到的40×40的全单晶硅的硅锭,晶的边界,在使用周期来看,都会有很好的持久性。所以我们在未来也将会继续在质量方面,还有在缺陷的方面,通过使用这个技术,在未来一些年能够持续提升质量。

在我们技术这一块,我们前面几位讲者都已经说到了这个技术,在INES我们主要专注三大块,一个是这个行业的演进和演变,我们一定要跟随着产业的发展趋势,这样的演变是越来越快,所以我们要跟上这样的趋势。甚至是超前做一些前沿技术的研究,提高效率。在演化方面包括PERC技术,以及Topcon,N型、单晶硅的技术方面,还有多晶硅的,以及我们不同的能源融合。这些都是我们产业演进方面要做的工作。

在突破方面我一会会详细介绍,我们希望在产业层级实现24%的效率,后续希望实现25%,这是加上ABC,我们跟欧盟相关的理事会一起合作。在技术叠层方面有两个部分,现在还需要做一些探索,包括硅基的,我们想看看今年年底25%的效率能不能达到,另外超过30%的异质结,我们也会在这个月发布30%效率的达成。这个其实是跟BV可能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竞争力,这个成本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下降。

第二点,从2016年我们开始了一些工作,我们首先是借着这个概念,当时非常难,研发机构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猜,要看哪个日后被我们所欢迎。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路线图,行业进展特别快,我们要看未来缺失什么。2010年我们试行一条线,这是1200晶片每小时,后来到欧洲联合体,我们目的就是提升它的效率,用的是一个每小时2400片,然后我们的产量翻了一番,从20个工程师变成了40个工程师,这是我们团队扩张,你看我们的技术转移,和意大利同事合作,第一阶段是250MW,右侧是我们的生产线,现在我们在不断努力,在欧盟达到GW水平,能够和国际合作伙伴合作。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走了很多弯路,比如讲到了设备、设施,事实上每一方面都非常重要,我们都应该关注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这条赛道充满对手,我们要在这边提升效率,我们到去年12月份,效率是24.9%,再看表面,测一下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24.4%,这是一个简单的流程。6、7步的工序,有非常高的产量,就可以达到24%的效率,这个是难以置信的。这边讲的是半导体异质结。

另外一方面讲到材料,我们要把薄的晶片结合起来,比如讲到了国际光伏路线图(2019),我们看到晶片下降高达50%,我们也想继续推进,这个比较了2018年1月份跟2019年1月份,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40到100微米,我们可以提升效率,达到了750微伏的水平。这个是我们生产线,我们可以说达到70微米,而且是它的效能保持稳定。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说缺陷,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低于100微米是非常强的水平,当然这打开了一扇窗,其灵活性上升,我们可能会有新的应用。我们把硅拿过来,这就是其中的一个模块,做得更大,这个1000克达到300W,我们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提升效率,降低体重,有的是每米600克。

再讲下面一部分,我们看到太阳能电池,我们要降低晶片的成本,还有其他同事也在讲降低生产成本,我们的成本控制,晶片水平性控制,我们这边选择很多,作为一个研究所只能控制一方面。我们把所有的控制成本技术结合起来,大家看到前后面,双面,双面玻璃,再加上新技术,我们有很多味觉问题,比如说关注于透明背板,效率或者是功率提升,当然这些叠瓦等等,前面已经讲过,有一点我要再讲,我们要讲模块,我们要有新的平台,提升可靠性。

最近,我们在上海本次大会,我们有412W电池,另外硬的348W,今年第三季度我们将会发布360W的,我们把我们的知识结合起来,生产这样的高效电池,甚至准备,然后是500W,72个电池,这是2020年我们能够实现的。我们展示的结果得到了认证,我们对于智能电线非常关注,我们要把硅、半导体、异质结和系统结合起来进行优化。

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我们看各方面的优势,第一提升了效率,提升了功率,第二控制了温度、系数,和前面讲者差不多,我们在全球进行实验,我们实验方法很重要。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南部使它的水平上升了4%到4.5%,迪拜是8.5%,我们在印度也做实验,智利也做实验,还有北非、突尼斯也在检测,同样的模块在不同国家的效率。在一年之内我们可以提升10%,差不多14%,就是用了双面影片,也就是做了一年多的检测,我们结果方向都是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控制了温度函数,使效率提升。我们从0.6m变成1.6m,也就是模块的高度上升,这样产生的功率更高。我们不断努力,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其中的教学可以和大家分享。所以说讲到这个行业,每个要素都很关键,我们这边都是展示一些小的要点。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我们这边讲到慕尼黑,我们要开发不同的模块。我们相信半导体、异质结技术,有的时候,比如说和不同大公司合作,有不同的合作方,我们看到这个生态系统,在这里这个技术用了智能电线和薄晶片技术,我们需要追到全球,从技术当中获得更多优势。然后亚洲、欧洲等各国,可以分享这个成就,这样子我们才能够互相成果。我们的大门是敞开的,我们愿意在MW等级进行合作,我们半导体、异质结方面愿意和大家携手。

这个是我们的路线图,我们目标是使用玻璃对玻璃模块,使电池效率提升到24%。在水平上大家看到厚度慢慢下降,从各国的测试我不会一一讲了。你看我们这方面越来越专业,好好研制模块,使其能够运用不同的场合,比如说可以用在太空,用在汽车,用在海洋,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比如说使其效率提升,成本削减,我们愿意和大家合作,我们愿意开发特殊应用,这样子大家都知道。我们要非常好的可靠性,低成本。

这张片子和大家分享一下,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太阳能,而且太阳能永远常青。希望和大家联手一起成为伙伴,不断合作,也感谢主办方对我的邀请。谢谢!

Armin ABERLE:非常感谢,谢谢演讲,大家有问题吗?

很多时候需要20年才能从实验室的成果变成实际生产,您讲到设备,高技术能够大规模生产,你们这边有没有消除了生产方面的障碍,有没有这样的案例?比如说10年也好,20年也好,哪方面有大幅的进展?

Anis JOUINI:其实微电子行业有很多进展,我们在讲硅晶、纳米等,比如说生产2万片晶片每小时,对我来说这才是设备等级的突破。纳米等级的沉淀,很短的时间内怎么实现?比如说每小时6000片,我觉得这方面就是半导体、异质结的发展,这样子才能够和主流竞争,当然现在主流是PERC。

Armin ABERLE:感谢您的演讲。

我们现在有请第五位演讲者王士涛博士,来自江苏中信博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主题是“人工智能跟踪技术助力平价上网”。

王士涛:谢谢主席先生,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的演讲是“人工智能跟踪技术助力平价上网”。在我的演讲之前,大家都在讲电池技术,PV模块,现在我来讲一讲跟踪、解决方案。

大家都知道,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解决方案,全球都有光伏电厂,大家都想用光跟踪技术,90%的平面追光技术,当然我们这边解决方案有很多。5、6年前,我们用不同的方式降低成本,但是安装了这么多光伏电厂,我们就发现土地不是平的,我们需要有独特的单体日光跟踪系统,但是我们用1000W总体技术,现在是双面模块,所以说原来的技术不一定就适用。

我们来看单模块跟踪技术,单模块有一个垂直,能够进行旋转,是两个模块,这两个模块合为一起,来进行旋转。如果是连接的多追踪系统,所有的供应商,我们都在使用一个追踪方式。但是对于双面的组件,我们看到是越来越常见了,人们也就会想要使用这两个组件,而不只是在我们的背面的遮挡,而且希望能够增加组件的高度,就像前面的演讲中提到的,如果说我们是提高了组件的高度,我们就可以有额外的增益,也就是我们等能量的收率可以得到提高。所以使用两个组件,就更容易得到更高的组件高度,一会我们会详细介绍,也会给大家看一些数据,是我们自己的测试台上的数据。

在来SNEC之前,也是推出了一个新的产品,是Skysmart2代技术,是100%由双面组件的,没有背面的接触,通过这个技术可以得到很高的瓦数功率。如果只是使用这种传统的串接在系统中间,很难保护整个的组件,之后我会给大家看,其实有很多要考虑到的层面,不只是系统本身,还有一些动态的,还有相应的变化,还有我们双面需要考量的因素。如果风比较大的话,会自动的锁定,通过旋转式的结构,我们会有4个固定的锁定点,这样就可以确保这4部分都是被锁定的,如果风比较大,系统也都不会有太多的晃动。

在五年前,大部分的电厂都会使用相联的系统,叫Linked系统,因为成本很低。系统中间会有一个驱动的部分,它会连接所有的部分,在早上的时候,所有的组件是固定在朝向的。在下午的时候,就会使朝向西向了。对于这个系统是可以支持250KW的容量,只需要一个驱动块就可以了。只需要把我们的传感器等控制设备大大减少了,通过这样的系统,我们知道要对所有的一些复杂的地势情况下,有些时候是不太适用的。

在很多年的研究,我们看到很多都是转向了单个系统,单系统也就是说每一个旋转的部分都是不会连接到,不会相互连接的,只有在中间会有一个驱动块。这个系统是可以有80到90个组件,在开始的时候,这个系统只是1000W,但是没有必要实现90个模组,或者组件。在1000W的瓦数下,你只需要80个组件,如果你升级到了1500W的系统,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应变,你可能会要更多的组件,而这个系统就没有办法支持了。所以大家都会选择90个组件,也就是3个串接的。通过这样的系统,1MW你可能需要30-40个系统,如果太多的系统,你就没有办法有足够的电源供应。比如说电力的连接点没有办法有足够的电源供应,而且也需要很多的线缆,这部分的损耗也会很大,所以我们会使用串接,串接线可以到我们的电源供应点。

这个就是我们有一个电动电机在支持,同时我们要确保这个系统旋转是,对于这样的一个单系统是很容易进行使用。比如说在斜度是11.3,而且它的局限性很低。因为相互之间是没有相连,现在市场上有了双面的系统,如果说保持这样的一个系统,它对中间的背面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就出了一个新的产品,在两年前,叫做SkySmart,这个系统单个的追踪系统其实是对于双面的组件来说非常适有。比如说一个上面的,以及下面的两个机件在中间是没有直接的连接,不会影响到双面组件的背部,所以我们会对双面的组件有很大的争议。上面的组件只是非常高的高度,这个距离跟地面都是保持高的距离,或许是5%-10%的收率。通过这样的一个系统,也是使用同样的控制单元,也就是我们的液体电池,然后控制单元。同时我们也是对于支柱有很多的节省,在这个市场上我们知道一个MW,或者1W的功率是4美分,我们通过支柱的数量减少,在绝缘方面就可以节约。

比如说这个15W,SkySmar2,就是减少了支柱的数量,同时我们也看到了400W的组件,你只需要178个支柱。在这之前,是要330个支柱,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节省,我们的成本就可以降低50%。这样的话可能对系统来讲,对于组件来讲,我们只需要使用单个追踪的系统,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成本下降。

代回到老的系统设计,从机械的追踪的角度来讲,力学的追踪,我们希望思考不同的层面。一般在第一层,第一层也就是说只是固定的静态的,在地表上的追踪并不是平稳,并不是一个平等的。如果到组件的表面,追踪系统会有不同的角度,我们需要了解到柱的力矩和它的压力,这也会影响到上面这一层的设计,还有要考虑到柱的压力,尤其是我们的横向力要考虑进去。当然了,没有一个标准的系统。

在市场中我们会有本地的建造的芯,每一个追踪系统都是同样的斜度,对于实际的情况下,在我们的光伏场地,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追踪会有更多的负荷和负载,在这样的现场,每一个追踪器没办法这样的负担,所以你只使用这样的建筑来支撑,在外部是不够,内部又太多。还有系统外面这部分可能容易出现故障和失灵,而在系统内部,它可能又会有一部分到外部来了,所以这是远远不够的。第一层的追踪系统只是去收集到压力,也就是按风速的情况进行压力的收集。

在我们风洞的测试中,可以看到仍然是使用Level1获取PV光伏的跟踪系统数据和信息,但只是针对这种静态的。所以我们看到系统如果放在户外,我们的风会带来一些压力,这不是一种持续的压力,就像这样的风是间歇性的,一会会有压力,一会又没有,所以是间歇性的,也就是动态的。对于这样一个负荷和负载,稍稍会有,每一秒钟都是在改变的,可以这样说。所以当我们到了Level1的话,这是静态的,就到了Level2,这是动态层,这一块就要有另外的参数了,包括我们的一些系数相关的参数,这样的话就可能会有更好的系统设计结果。

在这两层之后,其实很多的公司就开始投入使用,我们看到了真正追踪的系统,如果在大的风速的安装下,这个系统会有一个稍稍的扭转,也就是说边缘处,这个角度跟在中间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称之为它的弹性,也就是说我们要使用真正的角度来进行衡量。但是这个角度又是在不断变化的,你可以看到这是不断变化,当有风吹的时候,这个角度就开始变化了,它不是一直保持同一个角度。所以对于长和宽的系统,我们就需要去使用更多的固定件,这也就是说我们推出了SkySmart2这个产品,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固定件在系统中固定系统,可以解决前面说到的问题。

这个追踪系统会使用无线的连接,因为所有的追踪系统条件和故障需要进行模拟,我们使用Lora,这是非常知名的,非常普遍的技术,物联网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我们就可以进行模拟,甚至使用人工追踪的技术。可以从应变得到功力,所有的控制起把它们放在PCP的板上。

人工智能也可以发挥作用,我们可以获得最优的,也就是按照你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负荷,传统来讲,我们的追踪系统主要是把地貌当做是平的,比如在上午和下午,其实我也看到了,其实并不是保持平的状态。通常地面不是平的,所以说系统效率不能达到总体最优。

双面多,加上多云的天气,所以辐射、反射我们就要加很多的传感器,前侧、后侧到反射,然后看反射量多大。通过这个可以提升功率,在哈尔滨工学家,我当时是工学院的院长,在研究的时候我们有单面、双面,比较一下它们总体的效率,我们看一下人工智能和非人工智能技术对比,双面加了人工智能,提升了4%,而这边是3%,那是没有人工智能的,我们就比较了实际工况,比较了有人工智能和无人工智能的对比。

我们介绍一下公司,公司是2009年成立的现在有19GW的光追踪技术,产品得以销售,我们有900名员工,在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和墨西哥等。这是我们的工厂,有自动化生产,大家看到这个是我们自己在制造组件,我们有实验室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我们有70名研发工程师来支持设计,我是TC82IC委员会的主任,我们来开发相关的太阳能、追光系统标准,我们要确保可融资性、可靠性,而且我们有全球主要的证书,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我们追光系统在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美国都有应用,也有一些固定结构,在固定结构下面,我们也是内部生产来供货。谢谢大家的聆听!

Armin ABERLE:谢谢王博士,大家有问题吗?

我来问一下,当前大型系统现在都有追光的,讲了19个GW。

王士涛:去年全球追光系统的安装是24GW,这是去年的水平。有的是在屋顶装的,当然,我觉得里面太阳能电厂30%、40%安装了追光系统。

Armin ABERLE:继续努力,大家鼓掌感谢王博士。现在开展讲水,讲者是Thomas REINDL,他是在德国获得了学位,他在西门子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西门子工作多年,也做过德国的一家公司叫COO,2010年加入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做了副所长。有请Thomas介绍一下“大湖大海上的太阳能”。有请!

Thomas REINDL:非常感谢,谢谢您的介绍。我再次欢迎大家,现在我们讲的是浮式太阳能,这是一个新内容,甚至有人说光伏。一个地面装,一个房顶装,现在是水面安装。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这是新加坡国立太阳能研究所,在亚洲我们也非常努力的运营,我们有10年历史,员工200名左右,我们有实验室,我们做研发,比如说研究太阳能电池、模块和系统。而且我主要是负责系统研发,讲到了浮式光伏,这个话题可以说,最近在一些IPRV路线图上也提到了这一点。

今天我讲一下浮式太阳能,讲讲浮式太阳所面临的市场和成本。很多人说地球上我们要赚钱,但是我们还要看成本。我们有新加坡世界上最大的浮式太阳能实验厂,我给大家分享实验厂的一些数据。除了在水库里面应用,我们还可以看其他的组合应用,如果大家感兴趣,我还可以提供大家额外的信息。

什么叫浮式太阳能,就是这些光伏系统放在水体上,是水库,也是引用水的水体、雨水、水处理厂等各种水体。浮式太阳能并不单单在水上而已,我们看到在浙江有200MW的安装,他们是在渔场里面上层,他们是在柱桩上的,不在竹桩上的不是真正的浮式,我们是真正的浮式。

我们觉得浮式太阳能会占太阳能很大的比例,这个是最早在日本,2007年,第一个商用是在美国,也看到了浮式太阳能,甚至有地方还能够品红酒,当然这个就不便宜。非常有意思的是很多浮式太阳能,只要说你这边土地少,水体多,像新加坡,我们土地空间少,和日本一样,也在那些大型的葡萄园他们有水库,水库也可以安装。第一个兆瓦级的是在2013年,离岸的是在2014年马尔代夫,系统做的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大。

浮式太阳能有它的优势,水有冷却作用,后面也跟大家介绍一下数据,介绍一下新加坡方面的研究结果。在水上建光伏电厂不会和别人争地,不会和农业、建筑业争地,水库以前从来不用,或者很少有,这个可以降低水蒸发,对于灌溉用水库非常有益,或者引用水库也非常有益。而且把安装和现有设施结合起来,既有水电,又有浮式光伏,后面我也会介绍一下这样的组合。

资本支出比地面安装高10%-15%,但是它的产量平准电价和土地上的光伏电厂平准电价差不多。所以我们不认为这边的成果会更高。现在还没有长久使用历史数据,我们和银行、投资人讨论,随着新的发展,这个系统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我们就能有长时数据,就能够在金融业获得信任。当然,我们也看环境的影响,这个是新生事物,并没有那么多的系统是否产生环境影响,当然这些安装的系统并没有出现不良新闻,我们要做环境可行性分析。

这是一张概念图,这和地面安装的光伏电厂差不多,只是系统本身,不管是在地面,还是在屋顶,现在只是浮在水面上而已。我们需要用锚级系统,锚定桩,再加锚定线,也有变流器,然后变压器,然后有20千伏、30千伏的电线,直接导到路上的电瓦。

这是一些照片,在安徽淮南150MW的电厂参观一下,我也刚去过。现在他们也在扩建,要扩建到180MW。这个应该是单体世界上最大的系统,我们在韩国有一个18MW的系统,左下侧是在日本的水库,高达13.7MW。

这个市场在增长,去年总装机达到1.4GW,大家看到不同的系统在安装,我们也在追踪这个数据,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在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4、5年前就开始了。我们追踪装机,现在总量是1.4GW,总装机容量,绝大多数在中国,其实最早始于日本,后来韩国采用,然后很多国家,落实大系统的更多还是在中国,就是在安徽省。这都是一些废旧的煤矿,这些就注了水,这边就没有什么不良影响,所以说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场地,做浮式太阳能电站。

讲到了市场,我们看市场的总体情况,我们做了一些研究,跟大家介绍一下,根据世界银行写的众多报告,讲到了浮式太阳能电站,也介绍了在哪里可能开发项目。世界银行用了GIS系统,每个水库都可以应用,这也是针对浮式太阳能,现在他们就做了这样的研究。

我们看到水库是很大的,4000平方公里,如果只利用了十分之一,就达到了4TW,而且用来创造就业。很多国家也在规划,我们看到正在研究的一共10GW,而这10GW在今年、明年慢慢就会落地。这个行业也在不断发展,最早没有一家,但现在有很多厂商,这都是浮式太阳能系统的供应商,而且总包合同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不是一两家独大,而是有众多厂商在发力。全球各公司都对此感兴趣。

再讲成本,大家看到浮式光伏电站成本和其他的一样,成本越来越低。但日本价格比较高,这个是低于1美元1W,就像前面说到的在接下来一到两年,我们会看到比我们地面安装的更贵的趋势。这个是光伏,现在支架还是占到比较大的比例,这个也会逐渐减少,在主要的,比如说右边的地面安装,作为一个漂浮式和地面安装的光伏做对比,在过去一些年已经在30%方面成本降低了。接下来还会看到额外的30%的成本降低,这是我们的漂浮式和地面安装光伏做的成本方面的对比。

在运营这一块,3.5年的运营时间,这个是在水库上面,新加坡的项目。我们也是测试了10种不同的系统,从这些系统中我们想要知道不同的系统,对于我们OEM来讲会有怎样的影响,也就是在运维方面会有怎样的影响。

这个是相关的照片,我们希望会有不同类型的漂浮的,以及不同光伏的技术,不同组件的技术,也需要有不同的逆变器,包括有固定的,还有我们有海上的以及岸上的,所以是有非常大的多元性的。还有在我们的研究测试,我们会有一个实时的监测系统,是我们内部开发的。另外还有其他的设备,通过这些对比,我们才知道哪项技术会更好,哪个技术可以带来更好的收率和良率。我们看到这些系统,在开放的空间下它的良率会更大,还有要考虑到冷却的影响,还有些系统会有更好的冷却效应,但是并不是很容易去操作。包括需要定期检查线缆,所以在成本方面,以及我们的收率方面,还有实际操作方面、维护方面,需要把它做一些权衡和综合的考量。

右手边大家可以看到不同系统的收率,还包括跟我们普通的屋顶系统对比。这个结果是我们去衡量,比如说产生多少的能量,也就是能量的出力。还有系统缺陷的问题,它所导致的停机的时间,故障停机的一些时间。这样我们也可以做相应的对比,去看这个系统实际的在线运营性能,还有一些系统都可以看到了,至少在新加坡比屋顶的光伏会更好,它的能量收率可以高出10%-15%,所以在新加坡这已经是比较好的收率了,这是一个热带的地区。在图上看到,系统只是比屋顶的成本高10%,但是它的收率可以高出10%-15%。

我们确实看到一些不利的方面,在行业中希望能够在整个的光伏领域,我们每一项技术都要知道它的优势、劣势,以及它所带来的挑战。有些时候可能我们会忽略掉这些优势,当我们把系统放到水中,它可能一直都是在移动着,可能是要看到我们的风,以及我们的水流,它不会是固定的,或者是稳定的,它都会是一种动态的。这样的话,我们就要考虑到线缆,包括系统在移动时候的线缆,尤其离水比较近的时候,线缆碰触到水,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还有一个,比如说一些破裂等等,这些裂纹的情况,这些都是在我们设计和安装的时候需要考虑的。

在我们的线缆比较靠近水,甚至接触到水的时候,有些情况下线缆会吸收水气和湿度,也就是说我们的绝缘电阻就会降低,所以就会影响到系统。我们的逆变器可能在早上的时候没有办法及时地启动,可能要等到下午温度比较高的时候才能够启动。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损失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也就影响到它的性能,这也是要考虑的。

还有一些小动物的影响,比如说一些鸟,通常这些鸟会在这个地方把漂浮的光伏当作像洗手间一样,这上面就会有鸟粪的影响。所以这也就是我们在做这个系统安装的时候,要考虑到鸟粪污物的影响。

还有对PID这些我们开展了研究,还有ICEC的标准,也就是关于光伏系统的标准。在我们的部署,还有在水库上的运用场景,我们觉得是很有前景的,也会有很多的机会。还有混合的一些运作,也就是跟我们的水力发电站结合使用,通过水力发电站很多国家会建一些新的水力发电,这个过程中可以把漂浮式光伏结合起来,所以有很大的机会。

这是其中的研究,包括世界说最大的水电站,加上我们漂浮式的光伏。右手边绿色的部分代表的是比较低的面积比,可能3%-4%,或者2%左右的水库的面积,你就可以足够了,可以足以使用我们的漂浮式光伏了。大部分的一些水利站,他们的容量一般是50%的利用率,所以就有很大的潜力来进行漂浮式光伏的并用。

这个是我们说到的,把水库当作一个巨型的电池,这样我们就在白天可以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夜间可以进行水力发电,在干的季节和湿的季节都可以进行切换,具体看什么样的涡轮机,可以非常快速,无缝的切换。

还有一个例子,这是黄河水利,在中国的国电投的项目,这也是我们水利光伏融合的项目,我们可以很好的把光伏和水利结合起来。

这是在青海的地方,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光伏电站,在这里他们会有四个涡轮机,还会有一个光伏电厂,进行水光互补自动发电的策略。比如说每一天早上电网公司可以看到它能发的电是多少,在比较晴朗的一天,或者在天气不是很晴朗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波动,但是从这条红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水力发电,跟我们光伏发电可以很好的互补,能够达到GW的处理。我相信对于水力,以及光伏,互补是很有前景的。

再回到比较传统的,比较典型的,这是150MW的漂浮式光伏,这个也是最理想的一种使用,可以把现有的设施,再加上光伏。这个上面可以看到,在几年前这里的居民通过挖矿来生活,而现在把现有的设施转化为了一个漂浮式的光伏电站,这个也给当地人带来更多的收入,同时又对未来带来更加清洁的能源,这也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看到在我们的煤矿坍塌之后,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一个太阳能的发电厂。

不只在新加坡这样的城市,我们的空间比较有限,像菲律宾,一些很多的岛屿,就可以使用海上的漂浮式的光伏。在新加坡我们也开发海上的漂浮式光伏,在年底将会有5MW的装机量部署,我们也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光伏漂浮式系统。这样的话,我们已经不再是岸上了,所以会有很多的局限性,但其实会在能源的使用方面,包括淡水,我们可以结合养鱼和农作物,实现智能的漂浮式农场或者电厂,这样就可以扩大运用的场景。我们解决的不只是发电,更多也包括食品的供应,以及饮用水的供应等等,都可以结合起来,整合起来。

这是在水区的第一个光伏+养鱼融合的项目,还有一个跟世界银行一起合作会有个报告,我们已经把报告的摘要发布了,现在也是可以免费获得,在下周我们会发布一个非常全面的报告,这报告里面是关于漂浮式光伏所有的方方面面,包括行业的参与者,也是上百页的报告,大家需要可以留个名片给我,之后免费提供给大家。在这周会进行发布,如果大家需要可以告诉我,在今年第三季度我们还会有另外一个报告,这个报告也是免费可得的。那个报告就像一个手册一样,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员提供这样的指导守则,包括在我们这样一个项目中,银行融资等方面,以及其他信息的提供。

在过去几年当中,第三届大会将会在新加坡举行,在9月末10月初举行,我们想打造这样一个社区,到时候将会有150名专家来参会。

做一个总结,这个行业发展较快,我们认为这是三架马车之一,它有巨大的潜力。其成本与地面光伏成本差不多,我们有众多经验,比如如何运行,如何在热环境下提升其发电量10%、15%,我们也知道高湿度带来的一些挑战,但是也能解决,比如说和水电,和其他结合起来,还有渔场,还有海水、半化工程结合起来,都有众多机遇。我们非常愿意成为这个趋势当中的领头羊,愿意和大家一起携手合作。谢谢大家!

Armin ABERLE:谢谢。这个让大家大开眼界,我们真的希望这个将成为光伏的三架马车之一,很多国家可以从中受益。

提问:谢谢,您讲的非常好,刚开始您讲到要对这些浮动光伏进行冷却,怎么做到的?怎么达到更好的营收、收益?

Thomas REINDL:冷却本身是被动冷却,因为周围水有蒸发,因此就是在热的天气里面,有10%、15%的能力提升。在其他环境下,主动冷却能够使能量产出提升3%,有点像家里用的自动花洒,如果说这个模块的温度达到一定水平,它就会自动喷水。我们也考虑进去喷水用的能耗,这个减去之后还有3%提升,我们主动冷却喷水不会影响环境,也不会对硅晶片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说这个我们做过研究,值得这么去做。

提问:谢谢您综合的演讲,我的问题是从您的角度来看,在看不同模块,针对浮式电站,有没有专门的模块设计?还是用标准化的模块就可以了?

Thomas REINDL:并没有专门设计,还没有出现,这个我们研究了。韩国的一家公司多年前和VDE一起来设计浮式光伏的标准,但是当时的经验太少,数据不多,我们这些单位合作过,研究过,光质衰减,这些更多容易出现PID。玻璃对玻璃是一个好的选择,对湿度做更多实验有必要,当然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玻璃对玻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来应对这样的高湿度环境。

提问:谢谢,让人打开眼界。我有一个问题,最佳实践,比如说机器人清洗系统的时候,有没有研究过?我来自迪拜,有一个优势,你们提到本身光伏电站可以预防水库,水过度蒸发,在迪拜我们多沙,一个月要清洗一两次。

Thomas REINDL:机器人清洗首先是一种设计,一个是浮体上面有一个模块,有不同的设计,也有浮的模块,塑料块,中间有钢性的非钢性的连接。现在我们设计的时候只有手动清洗,还没有自动清洗。当然有的渔场他们有专门设计,因为他们是在支柱上的,所以说他们的高度很高,所以说是有这样的清洗设计,针对这样的标准模块,的确有清洗。当然,我们要考虑到鸟粪,要考虑到光伏板变脏,所以说你要考虑到这些内容。现在针对自动化清洗还没有解决方案。

Armin ABERLE:再次感谢演讲。

现在我们到今天早上的最后一位讲者,是Martin GREEN教授,我觉得不需要仔细介绍他了,他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他来自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几十年前他就开始研究这方面,赢得了很多大奖,获得了一个世界大奖,差不多就点诺贝尔奖了,在这方面他赢得了众多奖项。今天他的主题“硅串联电池是不是未来的大方向?”,所以他的主题是讲了一个问题,我们看看他带来哪些内容。

Martin GREEN:大家早上好,我叫Martin GREEN,来自于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在江苏我是江苏日托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这家公司生产的是GW水平的产品。今天我不讲这家公司,我明天会讲,现在主要讲硅串联电池。

我们讲的概念,这是PERC的标准样子。我们会在上面先放一层薄层硅,两层是不是会更好?这边有隔带,硅就能够把光子转化成电能。额外的工序就是成本上升,我们这边用的玻璃少,效率提升,虽然说我们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但是还是能节省成本的。

这张片子展示了原来的益处,我们把这个连接起来,这都是串联的电池,它的效率还是有上限的。这边一层硅电池是29%,加上其他的金属可以高到33%,就是红色条所展示的。这是两个硅板电池,看它的功率,然后又上升,已经有两个电池结合。然后三个电池,它的效率会上升。硅可以做地材,上面再叠加,效率会提升。我们在实验室PERC效率是25%,有的公司生产24%的效率,24%是标准效率。用了两层电池,这时候的效率是41%,所以说做模块效率达到40%,毫无疑问我们多层有益,使用硅电池,我们都知道现在生产商都有标准,硅电池下面再加一层电池,然后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产品,有的时候他们没有研究,说这个生产线是不是要求更高。我们现在看到PERC这么成功,是因为生产商能够马上转换生产PERC,只是加一些设备,把老的工序升级一下就能生产PERC。我们再看这个行业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看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当然不断的应用。也就是为什么我相信未来是串联电池,我们后面还会讲。

实验室内做的工作,有的实验室获得的结果非常好,有的时候是多层,这是太阳能电池效率表,每6个月就会更新这个表。有的是多层结合,有的是33%的效率,有的是36%,是两层电池和硅电池结合。这是35号,这个看上去很漂亮,他们要把这些钙和砷等结合,效率是33%,使用不同的金属可以提高水平。

当然了,它也有不好的方面,35号本身做起来成本更高,而且需要晶体结构才能达到非常好的水平。另外一点也会变得重要,行业还是关注于TW水平,要看一看这些要素用的,比如说伽(音),本身是很稀有的金属,一年只有几百吨生产,砷本身是有毒的。

另外一点钙磷矿,这个是早期的串联电池,是最早在斯坦福研究的,现在使用了这个技术,现在有28%的效率。这是去年得出的数据,当然能够应对35号的,这个硅进行浇铸的时候,本身成本更低,所以说现在斯坦福这边喜欢这个。28%的效率还是不错的,很快我们会发现这个慢慢提升到30%。而成本也不会和35那样高,钙磷金属就是这部电池的完整性,在取得进展,要达到稳定性还要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一个方面是铅的含量,铅的含量没有办法合规,它是有毒的。需要找到一些相关的替代,尤其在欧洲,法规对于铅的使用是非常严格。所以在技术的方面,可能会有不利的境况,所以选择这个钙钛矿并不是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就需要,一方面想要高的效率,硅是我们一直在使用的金属元素。我们想如果是最理想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材料和金属元素我们是可以使用,用在我们的叠层电池里面呢?这个用不同的颜色做了标注,在这个标注里面给大家展示的是,我们蓝色是比较稀缺的元素,在GW级的行业,蓝色的金属元素供应量是没有办法满足行业化的使用。尤其到了TW级,就很难使用这样的元素,因为它的工艺是不够的。

这个是我们说到在十年内达到TW级,就没有办法依靠蓝色的部分。还有我们的红色这一块,是RoHS里面里面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质,这是没有办法使用的,尤其是在环保的角度来讲,在欧盟或者说其他的地区,有害的物质是限制使用的。如果说在欧盟的化合里面使用,是需要有特殊的程序和流程。包括要达到世界上饮用水的级别,比如对于在饮用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是很低的浓度下,不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这是黄色部分。绿色这部分现在是可以选择的一些金属元素,可用的金属元素。

这张图上也给大家讲一下效率方面,可以看到我们刚刚说到的不同的元素和材料可用。这里有7项技术,它的效率是达到了20%以上,7项技术中有6项技术是达到20%以上的效率。在最上面,紫色这条线可以看到是有100%的ERE的,还有B壳的冷铸钢粒和人工硅,所以在7项中有20%达到效率。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提升效率,有更多的研究,所有的这些并不是说,包括我们说到的钙钛矿,其实也是在过去的一些年发展是非常快的,但是也有它的一些劣势需要克服。这7个技术中6个以上是超过20%效率,也就是B壳的冷铸钢粒或者是人工硅,我觉得这些也就是,包括人工硅的使用。

对于钙钛矿也是比较独特的技术路线,也要依赖于钙钛矿本身的属性和性能,才能确保它高效率。尤其是铅的使用,一定是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钙钛矿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包括半导体中的使用,在半导体中有4个建和,在半导体中把我们的金属和非金属进行建和,非金属差不多是4个阳离子,通过这样的结合,不只说是简单的物理属性考量,不是简单把它结合起来得到更好的导电性,同时也要考虑到金属的以及非金属的元素,还有在半导体等这些方面的考量,这些是更加多的,或者更加复杂的概念。

再回到刚刚说到的B壳的冷铸钢粒,或者人工硅片,就像这张图所展现的,我们可以有6个金属元素来进行复合结构的形成。2-3个的电子结合,在背后是我们刚刚说到的,可以选的金属元素,其实在1920年代的时候,就有一些文章是关于可能的组合或者是化合物的报道。当然,也要考虑到组件层面的效率和性能,比如说铜,以及锌、铟、锡金属中做搭配平衡,包括锌和铟,我们知道它的工艺也是非常有限,而且也是必须达到饮用水这样高的标准。我们有集团1、集团2、3、4、5、6,进行混合物的结合,才可以实现商业化的复合物。

对于我们在资源的可用量,以及环保方面,都是要做很好的平衡。这位博士也是在会上,这是我们的的一个技术,有了这样的技术,要实现20%并不是很容易,也是花很长时间在上面。我还记得当时CZTS这块,我们比较成熟的技术了,当时也是要达到高效率的过程,也是花了很多的精力在里面。或许我们能够找到很好的方式达到高效率,但是现在还在持续的研究过程中。

这个是一个论文,他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个关于我们的金属元素用在半导体中,58个这样的半导体,包括结构中会有不同的,一个是黄色的这些,比如说是碲化镉,还有加磷,加砷,就是这样的配比,或者这样的结构。

我们也可以从这上面看到,有90个化合物,都是在这张图中显示出来。对于这部分并不是每个都表现得非常好,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化合物出现。这是CZTS,也就是铜锌锡硫,所有的这些都是49个半导体中列出的,我们相信,对于这些化合物还会有更多的出现。我们希望通过模拟做这样的验证,另外我们必须要Group1开始,一直到Group7,这样把它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我们就通过这样的组合,可以得到好的半导体。不一定要从Group0开始,你可以从Group1开始,这样就可以找到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组合。在这样的化合物中,就像前面说到的,这些材料其实很多都是很具有前景力的,尤其是用在我们的硅叠层电池里面。这个也是我们做了很多的模拟,包括NZTS,也就是CZTS的属性也是比较类似的。

这个是我们Group1所有的元素,这些元素是很多之前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这个也包括有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在里面,有硫阻化物、磷阻化物,这个又回到我前面提到的问题,在未来,这个看上去很像薄膜的电池,我们在双节的PERC之后,会是怎样的?可以不断演变,在顶层的电池上面,我们也是需要做一些演进。

如果说要有额外40%的提升,可能会有额外的成本。20%的效率,这是原则上我们可以实现的。但第二层的第二个电池,你看到只是半片,效率只是一半。我们可以看到叠层的电池可以带来这样的效果,下面这样的电池片它仍然是占到了三分之二,还有在下面是硅基的电池片,对整体的供性是8%,然后有38%的交叉效率。

从中间提升其水平,这个占了40%,整个过程不会变,只是沉淀技术。这个技术从硅基,原来是加了一层,现在变成两层。如果是四层的话,底层占5%,所以说硅的贡献变得越来越低,重要性越来越低。到了四层,看上面的几层,要进行验证,确保其能够在现场应用。如果做的好,的确能获得认证,到了那个等级的话,可能整个行业就会用四层,这样四层串联,提升其效率40%。

总结,在未来硅仍然是占主导,PERC将会进行更多的改性。比如说通过生产技术的改进,提升至25%,到底是单晶硅还是多晶硅,还是铸造单晶硅,N型还是P型,P型主导还是N型主导?单晶电池串联像是一个好的选择,硅基之上将会有什么样的材料,我们还要去看,我们看到这些新材料,我们将会不断出现,比如说硫阻的这些化合物将会不断应用,这要看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串联技术与商业化。比如说3电池、2电池进行串联,甚至因为是薄膜技术,四块电池串联也可以。谢谢大家的聆听!

Armin ABERLE:谢谢马丁的演讲,大家有问题吗?

我们要深挖元素周期表,这些元素周期表的名字也非常复杂,谢谢你的演讲。

提问:我的问题是这些硫化物和硅结合,你这边讲的比较悲观,说问题很多,是没有解决方案吗?

Martin GREEN:明天会专门有公司讲,有一家公司做的非常,他们的技术是保密的,所以说详细细节他们没讲,但是你看发表的文献当中,在稳定性方面,我们在不断改进。这个涉及到电池的稳定性,但是这个改进速度不快,就没人认为这个马上能用,所以说我们一级生产商现在还没愿意生产,他们针对新产品特别小心。现在有文献,有的结果没有公布,我们不知道人家秘密在做什么。

我们再看最新的路线图,有一个问题铅,很多说到2023年我们要消除铅,如果说有必要进行四层串联的话,还会用铅,所以这个大家还会担心。事实上我们必须符合ROHS法规的要求,所有的模块都要达到要求,铅到底怎么控制,可能我们现在要开发无铅的电池模块,是不是ROHS法规有限制,所以这样的问题就是就是铅的问题解决。

提问:去年您讲到PERC之后,新技术的发展,2018年到现在,下一代技术改变您的观点了吗?您讲到了PERC,讲到了伽和磷,毒性材料能用吗?成本能控制吗?您讲到其他的研究所有不同的信息,这一年来您感觉到观点了吗?

Martin GREEN:没有,我觉得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会有一些改进稳定性方面的,比如说我们随着时间的发展,对于这些技术改进,我也有一定的悲观,那么多人做研究,新技术本身稳定性存在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我现在对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我没有那么乐观。

提问:迈步伯格和XPE合作,是不是说大公司会研究新技术?

Martin GREEN:他们的确支持技术,但技术细节人家不发表,等人家发表了我们再评估一下技术本身做的怎么样,本身这些公司研究的不错。

提问:谢谢您的演讲,我是约翰.逊。来自一家公司,针对于四层技术,或者三层技术,希望很成功,对后面的封装怎么做?封装会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你有四层、三层和标准的硅电池不一样。

Martin GREEN:我觉得封装方面不会有问题,我们有薄膜技术,而且用的封装和晶硅电池差不多,把它直接在电池加一层EVA,基本上和硅电池差不多。材料用的差不多,这些薄膜技术是没问题的,所以封装不会有问题,一般而言我觉得封装方面不会有困难。

提问:它和薄膜封装基本差不多对不对?

Martin GREEN:是的,在玻璃上有一层金属沉淀,在表层封装,没问题。所以说不管怎么样,外面这层封装和其他技术也没有什么区别。

Armin ABERLE:好的,时间关系,我们必须现在结束了,谢谢Martin GREEN精彩演讲。

今天早上环节到此结束,我们学到了很多内容,在各个方面都有材料方面的进展,电池进展,所以说光伏未来充满光明。大家看到进步如此之快,如此之多,可能说三年就是日新月异。本环节到此结束。

A新闻下方配图.png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广告服务/会展合作:齐女士 010-56245276 13381061157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广告服务 | 营销活动 | 电展+套餐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3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