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储能国际峰会2015”将于6月在京召开 推动储能商业化
由国家能源局指导,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储能国际峰会2015”(Energy Storage China)将于2015年6月2-4日在北京召开,立足全球视角、推动国内储能商业化进程。此次峰会的核心议题是“推动储能商业化:政策解读、技术应用、金融创新”。
据悉,自2009年以后,全球电力储能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电化学储能技术增长尤其迅猛。根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观测数据显示,2000-2014年全球累计装机量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35%,而中国储能市场的增速又高于全球市场,特别是2014年,年增长超过50%。由于中国是世界电力生产消费大国,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促使中国储能市场不断涌现出商机,从发电到输配到用电,我国的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在进行着技术的革新。如发电侧的传统电厂开始参与调频环节,我国风电场和集中式光伏电站等新能源发电站也明显增多,光储模式快速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出台多类政策助力储能市场的发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2014-2020)、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新一轮电改方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新能源汽车推动政策,以及有望在近期出台的微电网电价及补贴方案等,)这些政策都从不同领域助推储能在短期及中远期的发展,也为储能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意味着过去几年起步艰难的分布式发电和智能微电网细分等行业将进入商业化的春天。该如何解析这些政策的下一步走向?中国电力市场储能技术会如何改革?投资人如何判断储能项目投资价值?本届峰会将带你直面国务院、国家能源局、科技部、发展委、住建部等政策的制定者解析储能产业下一步政策走向!来自中科院、中国电科院、电力集团、科研院校等单位的专家诠释储能产业在电力。并以两场投资人对话行业专家的金融创新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接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
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秘书长张静女士告诉笔者,目前,在中国的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发展最为成熟,实现了规模生产并参与到大规模电网调控当中。其他技术如锂电池、超级电容、压缩空气等也在不断发展。但是中国储能产业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在产业链前端,原材料种类少,技术成本高昂,下游端商品化程度不高,再加上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示范效应少,远未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圈。电力企业新技术的发展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急需国际领先技术的支持,如何实现经济且高效的储能仍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主办方之一的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在3大洲5个国家举办的全球储能系列峰会是引进新技术的最佳平台,覆盖包括北美、印度、中国、欧洲和日本在内的70%的世界顶尖的5个新能源市场,截至2014年,来自全球2000多个机构的5000多位专业人士参与了全球储能系列峰会。本届“储能国际峰会2015”也将借助其国际影响力,加强峰会国际化水平,激励并影响中国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行业的政策制定者、专家、决策者和制造商,增强中国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全球行业竞争力。这次峰会还设置了展会部分,以期更好地搭建国内外专家沟通及商贸平台。
本次峰会预计将达到700人规模,将会有60余位演讲嘉宾,2场平行论坛,5个专题研讨深度解析各类储能应用商业模式,启发参会者结合企业自身状况,理清未来发展规划,占领市场先机。同时,峰会闭幕后将组织企业前往河北省的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二期”(或北京“延庆新能源示范基地”)进行参观考察,近距离了解最新项目进程和技术应用情况。峰会聚焦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网中所涉及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工程项目、输配电、智能电网、微网和离网、新能源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经济性和投融资领域的热点话题,为您同步全球储能贸易。